搁以前,自行车在每个家庭,那可是“大神”般的存在。
“三转一响”“四大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的浪漫代名词,“四大件”包括缝纫机、收音机、手表、自行车。到了六十至七十年代,它们更是少女们心中的理想嫁妆,被誉为新婚四大宝。其中,自行车尤其受宠。骑上它,仿佛拥有了全世界,那是多少人梦中的场景。
也难怪,在那个年代,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价格大约是150元,而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15到30元,差不多半年多的工资才能买一辆自行车。拥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时相当于现在拥有一辆豪华轿车,回头率极高。
但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想买自行车?那得先有自行车票,而那张珍贵的票,多被城市职工家庭所拥有,农村家庭只能望洋兴叹。自行车票对他们来说,简直遥不可及。
在那个时代,自行车可谓是“身价不菲”的小伙伴。普通的一辆,就得让一个家庭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挤出100多元。而那位名头响亮的凤凰牌,更是要舍得掏出180元的“大价钱”才能请它回家。
昔日的自行车,虽品种寥寥,无今日之变速、山地之选,但那份古朴韵味犹存。那时的它们,简约而实用,大多拥有一道长长的横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二八大杠”。而拥有大链盒的轻便自行车,更可谓是“人中龙凤”,拉风之极,被人们尊敬地称为“宝链盒”。
自行车,仿佛每一辆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承载着每个家庭的梦想与希望。如果谁家的自行车丢了,那这一家会如丧考妣、天塌了一般。
那时,自行车可是街头的明星,拥有它便如身披光环。一旦踏上那踏实的轮胎,路人的目光便如聚光灯般追随,羡慕之情溢于言表,那份自豪,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若女子得遇良人,只需一辆自行车作为聘礼,便足以彰显她的荣耀。这不仅代表着男方的珍视,更是他经济能力的体现,仿佛诉说着一段朴素而真挚的爱情故事。
因为自行车尤为金贵,修车铺便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彼时,由于居民家庭自行车拥有量不多,仅在老城的中大街,隔三差五才有一家。后来自行车逐渐多了起来,修车铺才遍地开花。
这些挤在大街上的修车铺占地不大,逼仄的店面被各种轮胎、车锁等零件塞满,只留下门口一片小小的三角形空地。地上摆放着一个箱子,里面放着扳手、螺丝刀、锉刀等工具,旁边还摆着一些新轮胎和打气筒。
会修车的人,大都为人厚道,“身怀绝技”。矫正钢圈、接链条、上蜡、装胎……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修好自行车后还会骑上试一圈儿,最后将修车工具细心擦拭后放进贴身的小工具箱。
修车人的双手,指甲里四季都残留着黑色的污渍,因为修车这活计又脏又累,但他们都认为,把车修好是一份责任,把车子修好了,骑车人在路上的安全才有保障。
车轮、踏板、链条、铃铛……如果把自行车比作一场交响乐,每个部件的不同组合就能合奏成一曲美妙之音。有时候顾客来买配件,他们顺手就帮忙安装好了。免费打气、小修小补不收钱,他们总会用热忱服务打动顾客,招徕更多的回头客。
修车铺最多的活是补胎。
这时,修车人首先把自行车的车胎打满气,用螺丝刀扒开自行车外胎,拉出内胎。准备一盆自来水,把自行车内胎按压进水里,查找漏气的地方。如果水里有冒水泡,就说明这里的车胎上有小孔。确认了破洞所在,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他们会在有小孔的地方用锉刀磨一下,涂上补胎专用胶水,把内胎补丁平整的粘贴上去。用力按压,等到胶水全部干透,再次把内胎放入水盆中,看是否还冒泡,如果不冒水泡,就证明补胎成功了。
对于这些修车人来说,他们的步调是缓慢的,更多的只是做到了“便民”这一项,他们从不矫揉做作,不追求新潮,不苛求粉饰。
以前,自行车是大家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早晚高峰路面上全都是骑自行车的。修车的摊子自然也多,甭管是没气了、胎坏了、脚蹬子掉了还是闸不好使了,师傅三下五除二,立等可取,一会儿就能给修好。
儿时的记忆,总是伴随着自行车的叮呤声。那时的我们,仿佛成了父亲的小骑士,紧紧依偎在横杠上,母亲则坐在后座,默默守护。一家人,就这样骑行在大街小巷,温馨而美好。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我们的日子日新月异。昔日的自行车,已不再是稀缺的珍品,街头巷尾,骑行者络绎不绝。它,那个曾经让人翘首以盼的交通工具,如今已融入了日常的平凡之中。
尽管自行车不再是日常出行首选,但它的进步从未停歇。仍有许多人钟爱它,作为环保出行的伙伴。更有热爱极限挑战的车手,在赛场上展示着自行车的独特魅力。奥运会上,自行车的风采更是独领风骚。
东西坏了会想办法修补好,什么都不想换新的,世世代代节约的美德,使得他们那一辈的人格外懂得珍惜。如今,修车铺依然存在,依旧有从事这些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传统手艺店随着时光静静流淌着。只不过,修补的对象,已非昔日的自行车,而是如今车水马龙的电动车了。
曾经的修车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而是一个时代,更是属于一代人难以忘怀的岁月符号。岁月在打磨中逐渐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渐渐消失。老一辈留下的智慧传承,就像一个个时光修复师,岁月偷得走他们的面容,却偷不走人们心底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