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都是年喜气盈门看春联书春联,迎新年游“康百万庄园”小记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8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06

浓妆淡抹都是年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认识它时,它就很老很老地古老了数千年。

没有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没有了呛人眯眼的硝烟味,年,就这样悄没声儿地走来了。没有了隆重仪式感的过年,让人觉得过了一个假年。

以前过年,只要吃过腊月粥,空气中的年味便越来越浓。大街小巷里飘浮着一层扑鼻的油香,那是家家户户在支起油锅备年货;大街小巷里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那是猴急的孩子们把准备过年的鞭炮提前放了;一街两行的年货摊不见了,那油光闪亮、浓香扑鼻的卤肉、烧鸡直勾人的魂儿;全家人扶老携幼,要到照相馆去照一张全家福……这种年味,可持续到过罢正月十五元宵节。

然而,现在的我们,心中依旧期许,归心依旧似箭,却不像以前那么激动喜悦。

这不,有了全年无休的商场超市,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孩子们的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商品房的门少了,春联也越贴越少;春联少了,便不用计较浆糊是稀了稠了,透明胶布随便一粘就齐活;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春节联欢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没有了鞭炮声的刺激,小孩们再也不会熬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许多人已不再是需要磕头讨压岁钱的年纪,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我们只能对生活的套路认栽,乖乖听从安排。

过年,其实过的是一种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是淡在了人们对“年”的期盼上。

过去过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事情。只有过年了,才会有新的衣服穿;只有过年了,才会有好的东西吃;只有过年了,才能有时间尽情地玩耍……如今生活好了,孩子们的这些期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没有了鞭炮齐鸣,却有了霓虹闪烁;没有了油烟四起,却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不用你挤我扛买年货,却有了全年无休的商场超市;不用刻意去挑拣,却有了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蔬菜和水果……“年味”已不知不觉的变了,但我不知道“年味”是变了还是淡了。“年味”淡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进步还是退步?答案很明显。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

过去每到过年,母亲就抱怨着问: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于是年年都是老几样。因为那时美味的年货是有限的,只能在那有限的范围内选择。

如今,这种选择完全多余。好生活养刁了我们的胃,我们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早已失去了对“年”的冲动,再也不会对年夜饭垂涎三尺了。或许,这也是人们觉得“年味”变淡的诱因。

其实,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的。

仔细想想,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由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开始向着知天命之年移步前行的人。面对当今信息时代,电话、电视、手机、电脑、网络,过年那喜庆欢乐的信息管道四通八达,坐在家里就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幸福吉祥的鲜活触须,伸向地球村的每个角落。轻轻移动鼠标,五湖四海龙的传人,其骨肉之亲,同宗之情,就在掌中存活,就在眼前浮现。这些,不正是我国传统年味的继承发扬,扩展升华吗?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也就是说世界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年味”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

当我们感慨“年味”淡了的时候,其实内心却不曾充满仪式感地过过一次。

在过年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时,就有了年的意味。

如何过个好年,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美好祝愿。国人对年,总是有一种盛情,这份盛情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年,永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有些东西的存在或消失,只对我们才有特殊意义。一切终将消失,一切也真实穿过我们的生命。

所以,“年味”始终都在,只是悄悄的改变了旧时模样。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总把新桃换旧符,浓妆淡抹都是年。让我们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追逐着时代的潮流,调整好心态,在心中装满庄重的仪式感,去寻找新的“年味”吧。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