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翻进腊月的坎儿,年味儿便浓烈起来,过年的氛围感被拉得满满的。
街头巷尾都换上了新年限定“皮肤”,喜庆的红色随处可见,染满了人们喜悦的眼眸。各类年货市集纷纷开启,市场、商超也愈加红火热闹。街上,性急的孩子们早已耐不住寂寞,把已经在手里攥得就要冒烟的鞭炮点燃后依然挡不住年快速走近的脚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一首质朴的民谣让人听来亲切无限,也给渐浓的年味儿增添了一抹轻松和幽默。
过了二十三,也就是俗称的“小年”,各家各户就显出愈来愈浓的年味儿来。置办年货,似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大街小巷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完全沉浸在忙年的气氛中。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就是为了过年时好好享受几天,于是会毫不吝惜地将一年的积蓄拿出来置办丰盛的年节食品。碰到街坊邻居都不忘问候一句:“年货备齐了吗?”
此时,家家户户都会传出煎、炒、烹、炸、炖、蒸、煮的浓浓的、香香的年味儿。随着锅里咕嘟咕嘟地冒出气泡,浓浓的肉香弥漫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肉香混合成一曲浓厚的交响乐。蒸馒头、蒸年糕、蒸花糕,炸丸子、炸鱼、炸豆腐、炸酥果子,炖肉,不论哪种做法,都能让人吃个心里美、满嘴香。城市上空,似乎也氤氲着一股浓浓的、馨香的味道,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助兴。
二十四扫房子,就是扫去家中的尘埃,扫去家中的晦气,家家户户要大搞卫生,擦玻璃,清洗家什地面。大人们在这一天里从早晨天亮直忙到晚上掌灯时分,小孩子们虽然都是懒人,但是这一天也是力所能及地绝对勤快,会在大人的吩咐下把家里的瓶瓶罐罐儿、把屋子的犄角旮旯清扫个遍。等到忙活下来,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但屋里屋外却焕然一新,透着清新,透着欢乐。那心情,真是累并快乐着。
市区的大街小巷,一夜之间多了一片片红。那些临时支起的一个个对子摊铺,围满了大人和小孩。透过满街飘红的对子,不禁让人嗅到了悄然而至的年味,也嗅到了手工写对子时溢出的浓浓墨香。各家各户大门上的对联,就是一家的门面,特别受人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年味儿,就在这代代吟诵的诗情画意中轻松喜庆地舒展着……
终于到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整个白天基本上都是在为晚上的年夜饭和各种活动做准备。贴“福”字、挂灯笼,然后开始准备晚上的饺子面、饺子馅儿等。每年除夕,晚上八点和午夜十二点前后,人们都纷纷来到屋外,燃放鞭炮,那浓浓弥漫的硝烟也好似笼罩了那从天而降的吉庆祥和,家家户户都在温馨里迎着新春的钟声。
开始守岁了,也叫熬年夜,是我们过年的传统习俗。守岁,守的是阖家团圆、人丁兴旺,守的是平安和美、希望无限。年夜饭要包饺子,以前人们在包饺子时,会放上一枚硬币,然后将其混杂在其他饺子中,煮熟后,谁要吃到那个“硬币饺子”,就预示着谁在来年是有福之人。那时,为了能吃到那预言到明年幸福的“硬币饺子”,许多孩子往往已经吃饱了,还要多吃几只,硬撑着坚持到“硬币饺子”的最后出现。
是呀,过年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啊。搞卫生,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做硬菜,烤炉火,放烟花,抢红包……在每一个参与的过程中,享受纯粹的家庭天伦时光,好好过个有滋有味的年。
不知什么时候,这种渗透在每个华夏儿女骨子里的浓得化不开“年味儿”,越来越让人感到眷恋和回味。那香香的浓浓的年味儿,就这样深深植入每个人的记忆里,不论身在何时,不论身在何处。每年从腊月开始,这种味道就开始慢慢地袭上来,缓慢而又执着地带人走进岁月的深处。
岁月如水,静静地流淌着,但在每隔365天的等待后都会泛起欢腾团圆的浪花。细细观赏,每朵浪花都不一样。那是年味在变化,滋味在变化。我们在年味里品尝滋味,在滋味中品味生活,让生活是希望田野里的丰收喜悦,也让过年这杯“时间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你我加持,守住年味。这真是,过大年,得团圆,围着小炉火、揣着压岁钱、推杯换盏笑开颜;过大年,乐团圆,鞭炮噼啪响,烟火冲九天,天上神仙也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