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青瓷博物馆内连番活动已经吸引众多大朋友小朋友们前往参与。不论是将民艺文化的独特魅力融入元旦晚会的精巧构思,还是举办体验以非遗剪纸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抑或是积极运用新媒体的立体声效为大家提供现实的有教育意义的精彩历史影展,都让2025年的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教人育人方面实现“开门红”,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如今,我国已经建设6833座博物馆,把几千年文明的截面,展示在考古发掘现场、场馆,甚至某个四合院里。博物馆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尽可能拉得更长、更大。许多博物馆甚至开放夜场,回应热情的参观者。
面对如此红火的博物馆文化,当我们讨论“到博物馆去”时,我们讨论的到底是什么?
阅读无字之书,从文物观览中体会历史文化传承、发现个人发展方向。博物馆是无字之书,它对于国民教育不可或缺。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陈建明在《博物馆是什么》一书里提到,博物馆应该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场所。它的亲兄弟是图书馆,一个读有字之书,一个读无字之书。我们到图书馆阅读,通过博物馆中的实物印证书中的点滴,这本就是学习过程中相互融汇的最佳方式。在博物馆的时光里,跨越时间、战胜时间,用心思考,逐渐能体会到好的博物馆能教人认识世界,在历史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思索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奋斗。
同时,新的数字技术让多场景展现博物馆文化成为可能。国家博物馆经常举办声光效果丰富的新媒体文化展览,笔者曾经有幸观赏过一次乌菲齐馆藏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绘画大师自画像的艺术展览,用数字技术将艺术原作超高清细节放大,并重新进行虚拟动画制作,融合原创古典配乐,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体验确实远比单独站在画作前苦啃简介,要来得印象直接且深刻。
接受文化熏陶,让走进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游览博物馆,不必带有目的性。并不是“到博物馆去”,就希冀从中带点知识的痕迹出门。更多的是接受一种文化的感染:有人躺在博物馆的长椅上,睡了一个好觉;有人在博物馆前的院子晒冬日的太阳……即使这样,总好过举着手机刷短视频消磨时间来得有意思、有意义。当然还是希望能进入博物馆,在愉悦的氛围中,度过一段充实的游览时光,这也可能是未来的一段美好回忆。
马上就到春节假期了,在和家人团聚、共享欢乐的时候,也可以带着好奇与快乐,前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共同感受文化过大年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