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步入202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即将迎来崭新的2025。全国各地很多人今晚都会参与跨年夜活动,当我们跨过今夜,就到达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我们通常叫它“元旦”。
我们现在所过的“元旦”,就是指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而“元”一般是指开始、第一、起的意思。关于“元旦”的正宗解释是: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但你知道吗?今天的“元旦”可跟咱们历史上的“元旦”是不同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编者
元旦即将到来,“元旦”从何而来?它又是怎样走进百姓生活的?元旦古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又称元春、元日、元正、元辰、元朔等。数千年来,元旦的含义几经变迁。
古代元旦为农历新年
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古时曾经有四个元旦日,即农历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一月初一。
我国最早的历法是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合称为“古六历”。按照干支纪月法,一年的十二个月,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年的正月为一月,每月的朔日即初一。在汉武帝之前,历代的正月是不一样的。黄帝历、周历、鲁历皆以子月为正月,称为建子月,也就是现在的农历十一月,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夏代以孟春为正月,夏代的元旦是农历一月初一;商代用殷历,殷历的正月为农历十二月,十二月初一为元旦。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暗弱无力,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各行其是,不再奉行周朝的正朔,元旦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统一了历法,推行颛顼历,以十月为正月,十月初一即元旦。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沿用了秦制历法,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越发感觉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实施《太初历》,并将此年改为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在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尽管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如王莽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但总体上一直使用夏历。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称为“夏历”。
古时的元旦并非现在的元旦,而是农历新年。吴自牧《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这天,皇帝要举行隆重的朝贺大典,献岁启新,还要祭祖拜神,皇帝率领一班王公大臣,诣皇太后宫行庆贺礼,以表达孝顺之心及祝福。而臣子也要向皇帝觐表,恭贺元旦。
秦朝时,官员元旦有“告假”制,汉朝有“休沐”制,唐朝则官府元旦放假7天,并成为法定制度。民间则形成了燃放爆竹、悬挂桃符、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人团圆、送礼拜年等习俗,欢度新年。宋朝时元旦任由百姓自由娱乐,放开赌禁3天。《东京梦华录》说:“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元旦更是热闹。《燕京岁时记》描写道:“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
“元旦”与“春节”之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次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1月2日,孙中山发出《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1月l 3日又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命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政府规定,1月1日至3日,军政部门、司法机关、学校以及地方政府放假3天。
1913年1月1日,当第一个元旦节来临之时,民国各级政府张灯结彩举行庆典,党政要员汇聚一堂,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的前景。各大中小学提前数天精心准备元旦游艺会,节目丰富,师生及政府职员踊跃参与。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时期,民国政府的统治力量十分有限,加上传统年俗根深蒂固,欲以一纸电文公告将其废除是不可能的。老百姓我行我素,直到进了腊月才开始“忙年”,有了年味儿。这年7月,针对夏历新年在民间“屡禁不止”的现象,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就改历改元问题,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交了一份四时节假报告,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申请,并准许放假一天。袁世凯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于1914年起实施。于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元旦”正式更名为“春节”。从此,中国有了两个新年,当时将元旦称为“民国新年”,春节称为“国民新年”。此后一段时间内,官方刚过完“阳历年”,民间又迎来“农历年”,官民各过各的年。
1914年1月26日,中国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春节,民间按照传统习俗欢度新年,气氛格外热闹。当时的报纸报道:“家家爆竹,户户桃符,大小商场一律休业数天,熙来攘往,遇人即相互庆祝,皆说吉祥佳话。”就连已经逊位的宣统帝也升殿受贺,袁世凯和黎元洪还派代表前去拜贺。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次年5月,内政部长薛笃弼草拟了《普用国历办法八条》,将阳历定为“国历”,农历视为“废历”,“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12月8日,国民党中执委通令各级党部及民众团体废除旧历,严禁民间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等一切民俗活动,禁止商店关门,不但严厉制裁在旧历年节放假的学校负责人,而且还处罚那些关门回家过年的商人。山东省政府在1929年春节前,甚至发布了“禁过春节”的通令。
1930年元旦前夕,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制了8000副春联分发给民众张贴,并且宣布“全市娱乐场所半价”,以鼓励百姓欢度元旦。是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元旦放假5天。1933年,国民政府又通令各界,将元旦休假改为3天。此后元旦放假3天成为惯例和制度。1934年,政府停止强制废除农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新中国的第一个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考虑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农历的一月初一称为“春节”,阳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12月23日,政务院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规定新年元旦放假一日,春节放假三日。新年元旦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1950年1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新年元旦。1949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说,全国各地积极准备在新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首都各界将于1950年1月2日举行全市人民大联欢,北京市戏曲界举办新年演出周,全市20多家剧院、茶社上演新节目。天津市总工会、文艺界将在新年举办军民联欢会、书画展、音乐会,上演新剧。上海军管会已通知各机关、团体在新年休假日分别举办联欢会,庆祝胜利,同时进行1950年新任务的宣传工作。广州市各机关、团体、学校将在新年举行全市大团拜。报道说:“全国各地人民都以无比欢欣的心情和预示克服一切困难的坚毅决心,来庆祝1949年的伟大胜利和迎接1950年的到来。”
1949年12月31日晚,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联欢会。新年来了,人们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举办新年联欢会、团拜会、歌咏比赛、演讲会、体育比赛、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辞旧迎新欢庆活动。《进步日报》1950年1月3日以《京津欢度新年》为题报道说:“元旦以来,北京人民男女老幼都在庆祝胜利新年的狂欢中,大街小巷都悬挂红旗、红灯。各戏院影院也都高悬‘客满’,特别是那些放映新影片如《米丘林》《中华儿女》等及演唱新戏曲如《九件衣》《红娘子》等的场所,观众空前拥挤,多是劳动人民和家庭妇女。参观故宫、太庙和历史博物馆的人更是自早到晚,络绎不绝。”“天津市100多万市民欢度胜利新年。除夕瑞雪,元旦下午放晴。各机关单位、工厂、商店、娱乐场所都张灯结彩、高悬国旗,一片耀眼的红光,洋溢着喜气。鞭炮声自晨至暮响个不停,午夜后还断续可闻。”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