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越调戏,历史最久的是汝州东关。起于清同治年间,至于从何处流入,已无可考。
清朝末年,汝州城区出现了唱越调戏的龙虎班。当时的习俗是哪里演戏要提前下请柬,演戏期间设宴招待演戏人员,戏台还要插上龙虎旗或悬挂龙虎牌,免费演出,以示演戏者门第清高。
民国初年,汝州境内的业余越调戏班已遍及农村,称之为“镢头班”。如西营、温泉、朱寨、古城、夏店、春店、孟庄、杨寨、焦村、长阜、纸坊、魏洼等。
清末,州衙供的行班也有越调戏,到民国初年转入民间。当时掌班的翁花喜是塔寺人,红脸行当。主要演员有滑稽大王十二能丑角演员杨四,小生、须生兼优的张怀安,旦角演员金保柱、张富山、任曾等。当时有个顺口溜“金保柱银富山,花喜能遮半边天”就是称赞这些演员的。这个戏班活动范围达数百公里,东到鄢陵、扶沟、许昌、襄城、郏县,南到信阳、泌阳、唐河,西到陕县、灵宝、卢氏,北抵登封、新密、巩义等地。
1934年,小屯镇杨寨村杨志堂组织的第八区行班越调戏,活动于汝州、许昌、漯河、南阳等地,1939年解散。1940年,杨志堂又发起成立一个小越调戏班,聘请李庆芝、孙小爱夫妇传授技艺,1944年再次解散。20世纪40年代,由于越调戏的市场逐步萎缩,行班越调相继解体,汝州的名流有的被聘到外地教戏(如张怀安,李美德、唐蛤蟆等),有的到外地搭班演戏(如杜天云等),各寻门路。
汝河南岸魏洼的越调戏,在汝州也有一定的名气。魏洼村坐落于严和路马庄北坡东侧之下半里之遥,因村东头宛洛古道边有座火神庙,故又称火神庙洼。火神庙对面旧有古戏楼一座,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六月二十三都会唱戏。
魏洼戏班属于业余性质,大约清代中后期村里人就登台表演了。与整个严子河流域的其他戏班比,魏洼戏班的历史最长。
现年八十多岁的魏中祥老人讲,魏洼唱的是越调戏,爷爷魏明秀十多岁就登台了。
他出生于越调世家,爷爷魏明秀、叔叔魏老田、堂兄魏长祥、堂弟魏戊寅及自己都能登台唱越调。特别是堂兄魏长祥的《赶脚》,堂弟魏戊寅的丑角,都表演得十分出色。虽然事情过去70多年,叔叔与堂兄、堂弟都落户西安几十个春秋了,但今天的白发人每当唠叨起这档子陈年旧事,个个还是津津乐道、喜形于色呢!
越调戏在建国初期一代的演员有:旦角魏崇荣、魏中育、张中立;红脸胡宝现、魏发兰、魏长道、万佑;丑角魏和平、魏随玉、魏戊寅;小生王天玉;其他演员还有魏老田、魏锁、魏长祥、张中堂等。其中魏发兰(红脸)、魏山(黑头)二人一腔响到八里庙(宛洛古官道旁地标性建筑,现已毁。旧址在汝南街道王寨村东北坡头,即新焦化厂一带,因距城八里而得名)。人送外号“八里庙”。
“文革”时期,传统戏禁演,老演员的技艺适应不了现代戏表演,再加上1970年戏楼也被公社扒掉,盖了高中,魏洼戏班失去了所有条件,致使传承一百多年的魏洼越调戏寿终正寝!
20世经30年代,是汝州越调戏的全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汝州没有成立专业的越调剧团,只有数量很少的业余越调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