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县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情况汝州文庙“宋瓷女神”“老书虫”走眼老行当之纸扎铺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1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0-16

老行当之纸扎铺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咱们流传上千年的丧葬文化中的“纸扎”在国外掀起狂潮,荣登巴黎设计展,被西方老外称为“高端艺术品”。这样的文化输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其实也没什么好惊喜和意外的,毕竟,咱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肯定不是他们一时半会能深刻理解的。如今,随着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咱们的灿烂文化也在不断向世界输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使得外国人对中国的艺术品充满好奇,不少民间艺术都能令他们啧啧称奇,还发出连连感叹,中国人太浪漫了。

纸扎,始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一般指取悦鬼魂的丧葬用品。千百年来,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形式在衍生变化,民俗艺术也在延续和发展。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在中原腹地的汝州,有着民俗艺术生存的深厚土壤,纸扎工艺也因此得以千年传承下来。在市区的中大街,如今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的纸扎铺至少有十多家。

记得小时候,这样临街的店铺,门口花枝招展地摆放着一些招眼的纸扎作品,除了常见的金银山、摇钱树、衣箱、灵屋等,甚至能将硕大的花圈摆放在路边招徕顾客。这样的小店,店内充斥着纸扎成品,暗淡的光线下,几位面无表情的年迈女性在不紧不慢地忙着手中的伙计。她们偶尔抬头望一眼门外,脸上的布满皱纹与店内的环境相得益彰,颇有几分惊悚的味道。

如此的存在,让胆小的同学绕着走。即便如此,儿时留下的阴影,噩梦般到如今也难以消散。以至于一位小学同学都几十岁的人了,到如今都不敢进入纸扎铺。

中国的纸扎艺术源远流长。古时候,人们迷信,认为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棺木中常会放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品作为陪葬,越是富贵人家陪葬品越多,也越加的奢华。纸扎也是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古今,死者的亲人都会到纸扎的专卖店,也就是俗称的“纸马店”中购买一些纸扎艺术品,这些纸扎多是由竹子、木棍以及五颜六色的线条制成,由竹子、木棍固定出大致框架后,继而在表面粘贴纸张,做成形态各异的纸扎品。

扎匠,是纸扎的制作者,在“九流十艺”中并未排上名儿。历来扎匠由篾匠代管,但其技艺却涵盖了篾匠、画匠、书法、剪纸,还题诗作对,粗中有细,是工匠中的多面手。扎匠奉荷叶仙师为祖师,相传为鲁班仙师的妹妹。

纸扎风俗的流行,主要与民间的祭祀活动紧密相关。早先的殉葬品十分残忍,一开始祭祀礼仪时并不是使用纸扎品,而是选用殉葬俑。在历史上,殉葬俑就是用陶器烧制而成的陪葬物品,后来改用茅草扎成草人,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这在古代统称为明器。在上古时期,一些身份尊贵的人死后,就流行以活人殉葬,后来因为这种方式太过残忍,逐渐被废止,才改用物品替代。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

开纸扎铺,需要准备纸扎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篾、颜料、剪刀、浆糊等。需要一些基本的制作工具,如锯子、刻刀、钳子、锤子等。还需要一些辅助工具,如尺子、铅笔、橡皮、画笔等。最主要的,是需要一位心灵手巧、见多识广、老于世故纸扎匠。

耐人寻味的是,扎匠不用工尺,丈量尺寸全凭口口相传的心法、眼水和实际操作积累的经验,以中指与大拇指张开的“限”来比划,同时,也根据纸张的宽度决定尺寸。其精确度几乎接近于尺子刻度。

纸扎以篾条为龙骨,纸张作裱糊材料。龙骨的主篾,一般先标划红印痕,左右上下,依结构搭接,接口处用宽一公分、长五公分皮纸条缠扎,再用糨糊粘合即可。龙骨结构,纵横交错,关键接口,在主篾上钻孔,副篾削尖,对孔相接好后,再缠以皮纸条固定,结构十分牢固。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品类繁多的纸扎,是以喜忧与红白区分的。喜感多姿的纸扎,多用于庆典、节日或儿童玩乐用。如人逢喜事、逢年过节、喜得贵子扎的是“麒麟灯”,新婚喜庆扎的是“鸳鸯灯”,祈求丰收扎的是“金鱼灯”……这些彩灯色彩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深远,这些美轮美奂的彩扎,烘托、增加了喜庆气氛。当然,还有三月漫天飞的风筝。

还有旧时每年举办的迎春、迎神仪式,其春牛、牌坊、行春桥等,都是扎匠扎出来的。

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过灯节,老师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交一盏彩灯,家里开纸扎铺的那位女同学,总能交上一盏出类拔萃的彩灯,受到老师表扬,被同学们艳羡。

而丧俗的纸扎,虽是祭奠先人,实际上是安慰生者,所以丧葬扎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纸扎也好,祭品也罢,其实它们都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桥梁,用纸扎连接情感,既圆了逝者生前的梦想,又能给予在世的人心灵上的慰藉。逝者安息,生者不时怀念也只能天人永隔,无法再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每一个爱你的人,多一份陪伴,也就少一分孤独。

如今,这些纸扎铺也与时俱进了,除了传统作品之外,诸如小到名车、手表、电视、电脑、乐器,大到宅院、飞机、轮船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扎出来的作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做不到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无数的优秀传统文化。尽管其中一部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显得有些老气横秋,但随着不断地传播,这些传统文化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了不同的花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