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县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情况汝州文庙“宋瓷女神”“老书虫”走眼老行当之纸扎铺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1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0-16

临汝县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情况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和省委、地委的部署,联系临汝县实际,对县域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加强农业第一线,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加强农业第一线,县委采取两项措施。一是精简行政机构人员。1960年10月,对全县行政机关人员进行精简,县级机关精简30%,公社机关精简10%,从全县原有3256名干部中精简646名。1961年2月,又对县直机关进行合并精简,精简机关干部448名,除一部分调整到农业基层单位,大多数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二是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精简下放职工,动员城镇商品粮户口人员,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到1961年底,全县共精简职工、非农业人员16345人。这些人员82.5%直接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加上外地返乡人员,全县共增加农业劳动力2万多人。

贯彻中央“农业六十条”,调整公社管理体制。县委根据“农业六十条”的要求,对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61年5月,在全县取消了公共食堂。1961年6月,将1958年建立的10个人民公社改为11个区(镇),下辖44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由原来的211个改为371个,生产队由原来的1559个改为2702个。1962年5月,又将11个区(镇)44个人民公社机构撤销,建立13个人民公社。公社一级设党委和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县委和县人委领导。1961年12月,把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落实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和按劳分配各项制度,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1962年5月,落实了“借地和分自留地”的政策,允许社员开荒地和家庭副业生产。全县共借地10.4万亩,平均每人2分7厘,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吃饱饭的问题。

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村集市贸易。1961年开始,县委采取了一些让社员群众休养生息的措施,允许社员限量养殖家禽家畜,允许能工巧匠外出搞副业生产,允许社员外出以物换粮,开放了除粮、棉、油统购物资外的农村集市贸易。1961年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到1962年底,全县供销系统有3个经理部,11个基层社,180个门市部,有职工769名,商品达千种以上,年销售额达454.7万元,农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贯彻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大办农业,大办粮食。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工作会议(简称“七千人大会”),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县委书记杨志新、副书记姜明顺参加了“七千人大会”。1962年4月22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议,贯彻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县委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纠正“左”倾错误思想,坚定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信心。随后,县委进一步按照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继续落实国民经济调整措施。1962年10月31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对全县工作作出四项安排:①开展形势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②从发展农业入手,力争农业大丰收;③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自我检查,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铺张浪费、多吃多占、贪污盗窃不良作风,形成爱国、爱社、勤政为民良好风气;④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粮食征购、派购任务,支援国家建设。

县委在贯彻中共中央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十分重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政治关系调整的各项政策,从1959年到1962年,分批为在反右派等政治运动中受过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和党员、教师进行甄别平反,有156名右派分子被摘帽平反。在农村,为漏划“富农”落实土改时划定的成份。

通过政治关系调整,化解了消极因素,调动了积极因素。临汝县的国民经济调整从1960年开始到1965年圆满结束。经过调整,临汝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明显效果。1965年县财政收入达到422.7万元,比1956年的386.8万元增加了35.9万元。

来源:汝州党史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