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窄胡同,从中大街通往汝州市中医院两侧拥挤地聚集着不少民居。2000年,当地一个居民准备盖房子,在自己院子里动土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些瓷片,报告文物部门后,张公巷这个名字被无数人、无数次地提起。直到2006年5月,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蜚声环宇。
张公巷窑址自2000年被发现后,由于出土了大量高质量的精美青瓷器,持续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成为陶瓷考古和古陶瓷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张公巷窑址发现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三次小规模的发掘。2004年,第三次发掘结束以后,当年5月在郑州召开了“汝州张公港窑及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大部分支持张公巷窑址为北宋官窑遗址。但在初见这些精美青瓷的兴奋过后,学界开始根据发掘的地层、出土遗物和文献对窑址的时代和性质进行探讨,由于地层复杂、发掘面积小等因素,至今在张公巷窑精美青瓷的烧制时代上仍有不同意见,同时也导致对窑址性质的不同认识,使张公巷窑的时代和性质问题成为陶瓷考古领域里的一个悬案。不论是学界还是古陶瓷爱好者都期待着对张公巷进一步开展成规模的正式发掘。汝州市人民政府则一直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致力于对窑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保护、开发与利用。
到2017年7月,汝州市人民政府斥巨资完成了窑址范围内民居的拆迁工作,拆迁面积达28000多平方米,涉及居民200余户。将这个窑址作为大遗址来进行系统地发掘、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条件已经成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从2017年7月下旬开始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确定张公巷窑的生产时间。
有关张公巷窑的不同学术观点都是各自梳理文献资料,与其他考古资料对比研究后得出研究成果。之所以观点各异,一方面是这类器物在许多特征上与汝窑、官窑有相似之处,但迄今见到的传世或馆藏资料较少,考古发掘的面积较小,相关资料也尚未得到充分的发表。因此出现了对资料解读的误差。相信,这次开展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将会提供更多的遗迹、遗物和清晰的地层资料,为揭示张公巷窑的真实面貌提供更加翔实、可靠的资料。
选自《汝州人文史话》
供稿: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