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拉弹唱样样行的张套老人
“这位老先生不但唱功好,而且二胡拉的也得劲儿。特别是演唱《寇准访帅》中‘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一折,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听着真有点像洛阳市曲剧名家马骐的唱腔。他在咱汝州也有‘汝州马骐’的号称。”近日,在市标游园地摊儿戏现场,一名戏迷谈起张套老人时说道。
张套,生于1935年,中共党员,煤山街道望嵩社区人。
情之初
张套的一位本家叔叔是个“戏迷”,喜欢曲子戏,会拉弦子,1947年时,经常邀请外地的“好唱家”到家里交流。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年幼的张套在潜移默化中,对曲子戏也产生了兴趣。在当时,文化生活匮乏,唯有看戏、听曲子,是当时人们的最爱。张套为了看场曲子戏,有时晚上和同伴们要翻山越岭,往返2个多小时路程才能看场演出,但他们依旧乐此不疲。
情之切
1955年,张套响应国家政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海军战士。曾先后随部队辗转于荥阳、南京、烟台、福建等地。到部队后,他对曲子戏依旧念念不忘。他入伍时,专门带了一把曲胡,当时河南籍战友好多也喜欢曲子戏,闲暇时,有人唱时,他伴奏;没人唱时,他自己边拉边唱,自娱自乐。因能拉会唱,张套在部队很受战友们的喜欢。
1959年,张套随部队集体复员。4年的军旅生活虽然短暂,但锻炼了他的体魄,也锤炼了他的意志。与此同时,在战友们的指导下,张套的曲胡演奏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为他实现日后的戏曲梦奠定了基础。张套转业到了青海省,后调至四川省,无论其工作岗位如何变动,但是他对喜爱曲剧的初心未改。工作之余,他做到“弦不离手,曲不离口”。1982年,张套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回到了原籍汝州市。
情之深
退休后,张套因当时生活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曾一度中断了自己的爱好。数年后,随着生活逐年好转,再次点燃了他的戏曲梦。刚开始,市区有个叫周章太的人,每逢周六、周日,都要组织戏曲“发烧友”们在一块“玩”。张套作为戏迷爱好者,也积极地加入了队伍,七八年后,“队伍”解散了。但张套没有悲观失望,为了戏曲爱好,他和同伴们四下张罗,在市标西北边的一片空地,搭个了台子,悬挂上“夕阳红演唱队”的牌子,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戏曲队伍。几年后,随着场地被开发改建,不得已他们的“夕阳红演唱队”又搬迁至市标东北角文化宫附近。张套又再次四处奔波,经多方努力及协调,文化宫游园内,建了个戏台,台子后边还栽着数棵柏树,既美观了环境,又便于演员们化妆。这些条件的改善,为他及戏曲爱好者们增加了无穷的动力。
2006年,年逾七旬的张套,为了提高自己的唱功及曲胡演奏水平,他来到市群艺馆,报名参加了戏曲演唱及曲胡培训班。当时他是培训班中年龄最大的一名学员。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在市曲剧传习所杜书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张套老人的演唱及演奏技巧有了提高。
2014年,79岁的张套,听说汝州籍曲胡演奏名家梁献君回汝州省亲。他就骑车到煤山街道肖庄居委会梁献君的老家拜师学艺。经过梁献君的耐心指导,张套的演唱及演奏技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现如今,张套老人为了更好地服务戏迷朋友们,自费1000多元,买来了音响设备,邀请了鼓板梁旺、琴师陈永发加入团队。他所在的地摊戏,老年人较多,仅80多岁的戏迷就有好几个。他们无论唱得好坏,张套从不嫌弃,时常会一句句地纠正大家,手把手地教,从不厌烦。
在笔者采访中,发现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戏迷已90多岁了。她家住在汝州火车站附近,曾晚年丧子的她,每天闭门不出,以泪洗面。后经其女儿劝说,走出家门,在市标游园张套的地摊戏里找到了乐趣,有时也能上台哼唱几句。自此以后,老人的心结打开了,精神面貌也改变了。她女儿高兴得逢人便说:“地摊戏真好,在这里母亲‘玩’得开心,好似年轻了许多。”
汝州市曲剧知名表演家、号称“中原第一鼠”的崔占老师是这样评价张套的:“张套挚爱曲子戏70多年,是咱汝州老百姓忠实戏迷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能够坚持那么多年。一因为汝州是‘曲子窝’,‘曲子窝’里唱曲剧、氛围浓厚。二曲子戏能‘治病’,越唱越年轻。三不唱曲子腔,心里憋得慌。”
张套老人虽年近九旬,但他音似洪钟、耳聪目明,是个身体健硕、说话幽默、心存感恩、风趣健谈的老人。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施展才艺的舞台。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有决心把这个‘地摊戏’办好,让其成为戏迷朋友们的精神乐园。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队伍中,让他们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采访中,张套老人动情地说道。
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马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