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临汝县教育界的革命活动(下)汝瓷暖壶的传说风穴寺暨塔林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9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06

风穴寺暨塔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风穴寺暨塔林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穴寺和塔林其实并不是一处文物,风穴寺是指寺院围墙以内的古建筑群,而塔林是指寺院以西和以南的上塔林和下塔林。其实,风穴寺的宝贵之处并不是在于曲径通幽的美景,也不在于香烟袅袅的佛事活动,而是风穴寺的建筑风格。是“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赢得了国保单位的盛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190年),据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寺院原名香积寺。隋代改为千峰寺,唐朝扩建为白云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风穴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

风穴寺地形绝妙,营建布局特别。

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站在望州亭,放眼南望,翠柏覆盖下的青龙山、黄鹿山,像两头雄狮,对峙而立,威武地守护着风穴寺的大门。进得山口,两山夹道,路随山转,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逦北行

米,直到走近山门,才能发现那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风穴寺,藏之深、处之幽、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九龙朝风穴,莲台建古刹。风穴寺背靠紫霄峰,面偎青龙山、黄鹿山,侧环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石榴峰、旋风垛、关顶山,九条山脉逶迤相连,势若游龙,遥拱风穴;寺院周围,沟壑纵横,状若莲台,其山势之磅礴、地形之优美,可谓天造地设,雄浑大气,无与伦比。

真山真水,冬暖夏凉。寺藏深山,群山环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风穴寺自是气势磅礴,而终年不息的清流又为它注入无穷灵气。古时的风穴寺,山上到处清泉涌流,山涧急流和瀑布荡起的水雾,远看就像朵朵白云升起。幽静深邃的白云湾里,珍珠帘、龙泉、大慈泉、八角琉璃井等星布其中,飞瀑清流,幽泉碧潭,水光山色,相映成趣,风月无边,赏心悦目,游人到此,无不心醉神迷。君子、迎科、龙泉三泉旱不减,涝不增,长年流水,冬不结冰,含多种微量元素,且流经大面积的野生何首乌地段,色洁味甘,可与“惠山二泉”相媲美。

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风穴寺建筑素有南风北局之谓,既保持了北方建筑的严谨,也融入了南方园林的灵秀。古寺依山临壑,建筑随山就势,平地建楼阁,高岭建州亭,溪边造小桥、水亭,巧妙地利用了山崖溪流等条件,是一座极富南方园林特色的北方寺院,可谓集南北建筑之精华于一体。山门、中心院门,依势偏开,远离中轴;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就势而建,错落有致;三官殿、六祖殿,禅堂、斋堂对称分列,宛若棋盘;望州亭,雄峙高耸,俯瞰全寺;白云湾,幽处深藏,别有洞天。“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抬头一道风景,转弯一番天地”,扑朔迷离,意趣无穷。

风穴寺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风穴寺不仅自然风光如画,更重要地是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风穴寺内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物和建筑140余间,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唐代的七祖塔、宋代的悬钟阁和金代的中佛殿,唐塔、宋钟、金殿被称作风穴寺三大国宝。前院有山门、天王殿;中心院有三门、客堂、三官殿、韦驮殿、六祖殿、西禅堂、中佛殿、大雄宝殿、七祖塔、悬钟阁、伽蓝殿、地藏殿、官厅等。唐开元二十六年(年)所建的“七祖塔”,高24.17米,为9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每层四角挂风铎,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古朴秀丽,为全国现存7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1125年)铁铸大钟,重量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飞檐挑角,古朴大方,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明代的汉白玉石佛和缅甸赠送的佛像,肃穆端庄,栩栩如生。

风穴寺西山上的上、下塔林形制各异,是我国第三大塔林,稍逊少林、灵岩。塔林共计83座塔,其中元塔16座,余为明清塔。结构多为砖塔,部分为石塔。砖塔多为单层密檐式小塔,平面多为方形与六边形。至元十七年(年)建造的“松齐慧公宗师之塔”为最好,平面为六角形,须弥基座,单层密檐式,塔檐5层,下作砖雕斗棋,塔身各面有造型精美的砖雕假门。石塔以南塔林的“窣堵婆”造型较为别致,高米,仰伏莲基座,圆球形塔身。

选自《汝州人文史话》

供稿: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