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提升城镇化率接近70%意味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筑牢数字乡村发展底座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7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9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刘冬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重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我们要深刻认识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路径逐步形成。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点技术领域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能源汽车、高铁技术、北斗导航实现新突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我国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组织者作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同时,建立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等。目前,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迅速壮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在目标方面,明确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在投入方面,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同时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学科建设方面,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大力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强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深入开展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赋权试点、评价改革试点及管理改革试点等改革。着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2023年,我国登记技术合同和成交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28.6%,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下书架上货架”。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我国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优化科技人才表彰制度,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使命导向的科研院所管理改革试点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同时持续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对于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中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年轻人真正沉下心来搞科研,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快速成长。数据显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已经超过80%,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十二位。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真正将科技与产业、金融、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协同起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