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地下党组织的一些情况汝州文庙北齐造像碑到汝瓷小镇走一走汝州老式烩面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2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3

汝州文庙北齐造像碑

刘孟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市区文庙院内,收存有古代造像碑一块,因年代久远,碑身已断为两截,所刻造像亦多有残缺。据相关资料介绍,该造像碑镌刻于北齐时期550年~577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关于该造像碑的来历,尚不得而知。笔者在清代金石碑刻目录著作《寰宇访碑录》中,查阅到汝州法行寺内,古时曾有一块刻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四月的造像碑,此后该碑下落不明。如今文庙院内存放的北齐造像碑,是否就是法行寺内旧有的北齐造像碑,还有待于观看碑身的造像记后,再做确定。

北齐造像碑

文庙所存北齐造像碑通高1.5米,宽0.75米,厚0.23米,全碑身首一体,无碑座,碑阳、碑阴雕刻雷同。碑首呈半圆形,雕刻四龙盘绕浮雕图案,龙首分垂两侧,向下口衔碑侧上沿。碑首正中处刻一尖楣拱龛,高29厘米、宽22厘米,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碑阳分为上下两部分,碑阳上部正中刻一拱形大佛龛,高51厘米、宽61厘米,门楣饰忍冬纹,拱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高38厘米,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须弥座上,圆形背光,身着袒右肩袈裟,二弟子及二肋侍菩萨分立左右。碑阳下部佛龛内,雕刻供奉者形象,另有博山炉、护法狮子等。同时,在碑身左右两侧均雕有佛龛,其最上层为帷幔式佛龛,上部饰有幔帐,装饰有花绳、幡带,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佛龛下部则整齐地排列着八层二十四个小龛,每龛均有一坐佛。该造像碑人物形象脖颈粗短,两肩齐亭较宽,胸部微隆,躯体粗大,上身较长,下身较短,袈裟、裙子较短,脚脖裸露较高,衣纹概括洗练,充分表现了北齐时代独特的纤巧风格。碑身最下部的造像碑记,其文字似隶似楷,且有篆书相杂,朴拙浑厚,属魏碑书体。

北齐国诈短暂,从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称帝都邺开始,到公元577年幼主高恒亡国为止,仅经历了六帝二十八年。然而,在其统治集团据有的地盘内,拥有“寺院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万以上”。佛教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北朝历史上的皇帝多崇信佛教,北齐文宣帝高洋嗜杀成性,然其“酷喜释氏”,痴迷于营造石窟佛像,上行下效,民间佛教造像也极为兴盛。当时除响堂山、天龙山等石窟由皇家主持开凿外,诸多的佛教单体石造像,包括造像碑、背屏式造像、圆雕造像和造像塔等,则多为一般信徒们捐资兴造,它们多出自民间工匠艺人之手。造像碑个体小、资用少、便于移动的特点,受到众多僧徒及民间信仰人士的喜爱。

据《汝州市志》记载,公元550年后,现今的汝州市境内作为北齐与北周两国的交界处,曾交替隶属于北齐和北周两国拥有。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汝北郡移治于汝原县城(今汝州市城区),寻改为汝阴郡,并废治城入梁县,汝阴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广州。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改北荆州为和州(仍治南陆浑县),并改汝阴郡为汝北郡。汝北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和州。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移治汝原县城)。和州领梁、汝原二县,隶南襄城郡(治隔城,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

佛教造像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集雕塑、绘画、工艺、书法、建筑艺术于一身,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汝州文庙所存北齐造像碑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形象生动,线条简练流畅,是一块十分珍贵的佛教造像碑。说它珍贵,一是造像时代较早;二是雕刻技艺精湛;三是保存相对完整;四是通过该碑可以看出我国北齐时期的佛教兴盛之貌,是研究北齐时期佛教传播发展难得的实物资料,对于北朝时期的政治、宗教、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高的意义和价值。第五,重要的是,该碑是汝州现存最早的古代碑刻之一,实属稀世珍品。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