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 素履以往又是一年槐花香沧海桑田瓜洲渡游月季八卦阵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1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09

沧海桑田瓜洲渡

殷艳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北宋名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而我与瓜洲渡匆匆一别,转眼竟是一年。

去年春天的一个午后,我与我的队友们正在瓜洲渡头徘徊,那是我们大运河寻梦之旅的重要一站。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瓜洲渡,位于扬州市南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离市区15公里。

离开瓜洲渡的日子里,瓜洲渡无数次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认为瓜洲渡是一个人,一个巨人,一个历经生死、饱经沧桑的巨人。

两千年前,他已经在长江母亲的腹中孕育。一千多年前出生后,幼小的他被母亲紧紧地抱在怀中。因为他长得像瓜的形状,所以人们给他起名就叫瓜洲,也有人叫他瓜步、或者瓜埠。在长江母亲的精心养育下,他慢慢地长大,就有人开始在他那里落户、生活,逐渐形成了渔村、集镇。

他逐渐长大。在母亲的支持下,终于有一天,他和陆地牵手、相连,成为长江母亲北岸的一个渡口。他越来越壮,个子越来越大,扬子津的舟船要想驶入江南渡,必须从他的身后绕过。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润州刺史齐浣的到来,结束了瓜洲渡的少年生活。齐浣修通了伊娄运河,把瓜洲渡与扬子津直接连了起来。从此,瓜洲渡对岸京口的船只可以直通瓜洲,而不用再绕道扬子津;扬子津的船只入江,也不用再从瓜洲渡的身后绕行了。

瓜洲渡占据着大运河与长江的咽喉位置,开凿伊娄河后,瓜洲成为漕运要津、江防屏障。逐渐取代扬子津,成为大运河进入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

那时候的扬子津牛气得很,是运河与长江间最重要的渡口。

据说隋炀帝杨广在扬子津待了十年,在这里修建了扬子宫,于是扬子津就变成了扬子镇,扬子镇后来又升格成了扬子县,扬子津面临的这段长江也改名叫扬子江,后来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入海处的长江,一律都叫了扬子江。

齐浣的到来既改变了瓜洲渡的命运,也改变了扬子津的命运。一念之间,兴废悄然更替。

充满青春活力的瓜洲渡,那真叫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呀。彼时商贾云集、帆樯如织,瓜洲渡迅速变成繁华的江边巨镇。母亲的偏爱让长江水道逐渐南移,更使瓜洲日益壮大。长江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鉴真大和尚来了,他要从这里东渡日本;大诗人白居易坐着船来了,留下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诗人张祜来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来了,大诗人苏东坡也来了。据说当年住在瓜洲的苏东坡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心中得意,便派人送到镇江金山寺,交与佛印和尚。佛印只回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大怒,坐船过江找和尚算账,没有见到佛印,却见到一张佛印留下的字条:“八风吹不到,一屁打过江”。苏东坡释然了,也开怀了

从宋代乾道四年,瓜洲渡开始筑城了。经历代多次修建,瓜洲城日趋完善。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出逃江南时经过瓜洲,留下了《泥马渡康王》的典故。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刘锜拒敌于皂角林,完颜亮被杀于瓜洲。

自唐代刺史史浣将运河修至瓜洲渡始,一直到清朝康熙末年,瓜洲渡,风头一时无两。就连马可波罗也把生意做到了这里,并称这里是“瓜洲市”。

清代中期,由于漕运、盐运的发达,瓜洲城越来越繁荣,最鼎盛时期,其辖属人口曾高达40多万,聚城居住也有将近10万。乾隆年间,瓜洲已成为南方巨镇,城周长约5公里,高约7米,厚约3.5米。城内建筑众多,十分繁荣。为当时全国大城市之一,连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也多次临幸瓜洲。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正值盛年的瓜洲渡似乎不再令母亲长江喜爱了。她让长江水道开始北移,江水不断冲击着北岸,冲击着北岸的瓜洲渡,冲击的江岸不断坍塌。而位于南岸的镇江却受到偏爱,附近涨出一大片的江滩、沙洲,位于江中的金山寺,开始与陆地相连。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瓜洲老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街市里巷,园亭楼阁,湮灭殆尽。亲自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揪心过程的晚清诗人于树滋,由此写下了一首悲伤的七言诗:“楼台城郭付东流,胜地名区不复留。一片寒潮听呜咽,烟波浩渺浪悠悠。”

瓜洲城不再了,瓜洲渡仍在。已是耄耋之年的瓜洲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仍然维持了数十年之久的繁荣。直到1912年,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中国南北交通的重点开始移至南京浦口镇。从此,瓜洲失去了中国地理和历史上著名的漕运枢纽地位。

沧海桑田,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瓜洲渡这个巨人,终于可以歇息了。从此,瓜洲渡成为一个传说、一个传奇,关于他的事迹,后人也只能从诗句中找寻了。

“落日瓜州渡,余寒透薄衣。”用明代诗人张羽的《过瓜州》诗句作为结尾,倒符合了瓜洲渡今日的状况。如今的瓜洲渡,成了一个凭古吊今的旅游景区。这里花木茂盛,碧草如茵,江水悠悠,水面偶有船只驶过,帆影也是渐行渐远。

远处钟声悠扬,但已不是金山寺的钟声,而是不远处学校传来的上课铃声,还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