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发布春运返程安全提示能动司法助力“小微”矛盾化解汝州警方提醒:打破认知局限 提升识诈防骗能力谈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全力以赴 除冰护安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46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2-23

汝州警方提醒:打破认知局限 提升识诈防骗能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游戏中存在的诈骗行为

不少小伙伴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意犹未尽。但防骗绝对不能松懈,因为诈骗分子们正“虎视眈眈”“张网以待”。

其实,无论是何种骗术,无论花样如何翻新,骗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认知”的缺陷。具体来说,大部分诈骗案件是骗子利用人们的贪念而实施成功的。这种贪念主要体现在物质、色情、感情等方面。

1.利用贪婪心理实施诈骗

在校园贷诈骗中,学生往往抱着攀比的心理过度消费,从而不慎掉入高利贷陷阱。

网络刷单诈骗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施以小利诱骗上钩的例子,宣传中常有“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轻松赚钱”“足不出户,日进斗金”“动动手指,人生躺赢”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奔小康或变成富翁的神话,引诱人们浮想联翩。之后,骗子让上钩者先刷几单尝点甜头,骗取其信任后实施诈骗。

网络投资诈骗,同样是通过虚构“高大上”的投资理念。骗子一般会承诺超出合理范围的收益,实际上是骗局。待收集到一定资产之后,诈骗分子就会跑路;也可能是虚假投资平台,利用人们对贵金属、石油、虚拟币等领域的不熟悉,通过后台控制指数升降,致使投资人血本无归。

2.利用好色的心理实施诈骗

如酒托诈骗、招嫖诈骗、重金求子、仙人跳等,受害者大部分是男性,也有少数女性被骗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很多被骗的受害者由于难以启齿而放弃报案,导致诈骗分子更加有恃无恐。

3.利用感情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婚恋、社交等平台寻找潜在受害者,通过聊天发展感情以取得信任,当受害者对这份感情深信不疑,满脑子都是“他/她爱我,我们将有美好未来”的时候,将其引入虚假投资、赌博等平台,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再如,冒充医保、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医保、社保账户“被停用,需更新升级”等。出于日常生活中对机关单位的无条件信任,很多受害者会毫不怀疑地点击“钓鱼”链接并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卡号和密码、手机验证码,完成所谓的“核验”,实际上填完相关信息后,受害者银行账户内的钱款已经不翼而飞。

4.通过虚假信息实施诈骗

当受害者处于紧张、恐惧的应激状态时,理智会退位甚至消失,注意力会集中在骗子提供的信息上,思绪被严重干扰,最终为了规避“风险”而产生决策偏差。

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已经发展了20余年却经久不衰。不法分子通过打一个电话自称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报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出示伪造的工作证件和逮捕令等文书,让受害者心生恐惧,进而对其进行远程操控。再如,声称能消除不良征信记录、消除酒驾醉驾档案等骗术,就是利用人们对这些污点的顾虑、对未来的恐惧,引诱其上钩。

怎样才能避免上当?除了尽量克服心理弱点、人性弱点之外,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打破认知局限,提升识诈防骗能力。

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运用“反诈利器”:近年来,公安部会同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联合推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反诈名片、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2.0”等七大反诈利器,为人民群众构筑了一道防诈反诈的“防火墙”。

关注官方反诈宣传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在不断升级,我们的防范意识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持续关注“国家反诈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汝州公安政务新媒体,及时获取最权威的反诈知识,掌握防范技巧。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