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清词入中秋最喜欢有趣的老师读书的价值在于提升和改变明月几时有秋夜遣怀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5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12

一阕清词入中秋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阕清词,渐入中秋。桂香袭来,沁人心脾。夜空那一轮日渐丰满的凸月,让人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马上就是中秋。傍晚时分,天阴沉沉的,我杞人忧天般下意识地想,中秋节那天,会不会还有这么厚的云?如果没有了月亮,这中秋可就失去了太多的意义。仔细想想,中秋,其实就是在过月亮的节日,心里的那一点点奇思妙想,大多是为这一轮明亮而来。

仰望夜空,月亮悬在深邃的天穹,那么大,那么圆。偶尔有丝缕白云轻轻飘着,犹如缕缕雅叹和怅惘……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我们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几乎所有人都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一切的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这些寄托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地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

生命需要感激,情感需要温暖,心灵需要感动。感激会触动每个人情感角落最真实的善良;温暖会激发每个人萌发破土的冲动,感动会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本源的真情。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太白吟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诵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咏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李清照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叹的……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极致。这些诗人望着明月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这月,又寄托着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之情?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寄托之情?归心似箭人的思念之情?

诗不在绝,在于有人能懂;词不在唱,在于有人倾听。身距千里,心灵相通;千里明月,遥寄真情……

明月的盈圆呼唤着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在此时翻涌翩跹。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蕴含着华夏子民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的,不正是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吗?

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世界上最疼我们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虽然无限思念,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满满都是爱,都是爱的传承。就像天上那洁白的一轮明月,不正如我们父母头上的一层银霜。

谁都喜欢花好月圆,谁愿意在泥泞险滩里徘徊张望。漫漫人生路,不一定都是鲜花芬芳,只要淡定从容,月缺月圆,心里都会是圆圆的希望。

中秋节,给了我们看月的情思和幽趣。看月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点儿感动,会有一点儿感伤。就像著名诗人王维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不仅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结,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印记,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揽一怀秋色,抒一阕清词,丰盈了中秋的一抹情怀。一轮明月,圆满了如诗,亏憾了如画。盈亏之间,寄托着我们亘古如斯的情感。一缕白云,流动是韵,静止是曲。流滞之间,饱含着我们万古不变的思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