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浩然)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前段时间,市检察院接到消息,平顶山市生态环境局汝州分局执法人员在小屯镇某废弃矿区检查发现,一辆罐装车在大肆倾倒危险化工废水,经现场初步检测,罐内储存的物质为危险废物,具有强腐蚀性。对此,检察干警主动出击,追踪调查,发现该罐装车先后在小屯、蟒川等地倾倒上述物质长达一年,倾倒数量高达1000余吨,严重污染地下水源。检察机关立即启动“行刑衔接+公益诉讼”机制,提前介入,并督促环保部门及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固定证据,形成打击合力,使该案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年以来,市检察院深化拓展“河长+检察长”制,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善用“机制”,发挥监督职能。市检察院将“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向纵深推进,加强与市河长办对涉水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收集、个案办理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先后建立河长联合巡河机制、联合执法会商机制、河湖联合治理机制,开创了联合治水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共开展巡河6次,发现损害公益问题线索12个,立案26件,发出检察建议6件,磋商17件,整改到位17件。
采用“组合拳”,强化建议刚性。市检察院针对水域治理突出问题,采用“检察建议+诉前磋商+公开听证”的公益保护组合拳,消除交通水利安全隐患,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督促有关乡镇局委清理各类垃圾2万余吨,清理水面漂浮物1.6吨,拆除河道及河道附近建筑物2100平方米,治理河道10余公里,恢复平整土地66亩。
借用“外力”,拓宽线索渠道。市检察院引入群众力量,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借助志愿者的“眼睛”发现案件线索,拓宽线索来源。截至目前,已通过云平台获取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0条,立案5件。
常用“线上+线下”,加大宣传力度。市检察院通过“线上+线下”加强生态环境检察宣传。线上,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相关内容;线下,组织干警利用“世界水日”等相关节点在城区广场、乡村舞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发放《公益诉讼检察宣传册》《水资源保护宣传手册》3000余份,向群众答疑解惑、介绍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及与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知识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