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农察看大豆长势
“在官东有1400多亩地,今年都是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大豆与玉米的间作距离是3.4米,预计每亩地可以产玉米900斤以上、大豆200斤左右,这样算算,一亩地比净种玉米要提高收入200多元。”近日上午,在温泉镇官东村南侧的大片庄稼地里,正在察看玉米、大豆长势的种粮大户胡继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今年50岁的胡继农是庙下镇西荒村人,从2019年开始承包附近村庄的耕地,一步步变身为种粮大户。4年的摸爬滚打,使他从一名开门店的生意人转身为种地能手,在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真经”。
“我第一年承包了200多亩地,种花生,没有赔钱也没有赚钱,主要还是不懂种植技术,也不懂种植规律。第二年有了一定经验后,开始发展玉米、小麦大田作物和花生。到了2021年,因为‘7·20’洪灾,持续阴雨天,1000亩花生虽然没有被淹死,但就是光长叶、不结果,产量很低,赔了有80多万元。从2022年我开始引进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的大豆玉米间作技术,这样种地,不仅浇地方便,而且收入也提高了。”胡继农回忆说。
“干农业,最关注的是天气,只要出现极端天气,尤其是持续的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收益影响最大。”胡继农感慨地说,“长时间干旱,水利条件再好,像玉米地也浇不过来,必然导致部分地块旱干,导致减产。去年因为持续38天高温干旱,我有400多亩玉米因为忙不过来,几乎都旱干了。今年麦收季节,持续连阴雨,导致成熟的麦子在地里发霉。不过今年我种的小麦受连阴雨影响很小,因为种的大部分是晚熟品种。”
为了应对极端恶劣天气,胡继农在机械化、水利化、种植新技术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现在我的农力源农机合作社拥有耕、种、收等等各种农业机械十几台,价值800多万元,每年可以收割小麦5万多亩。我今年种了2300多亩小麦,收割后秸秆全部回收利用,光秸秆打捆销售这一项净收入就能达10多万元。前几天刚接了青海的一个跨区犁地活儿,9月15日从汝州出发,要在1个月内犁地1.5万亩。喷施农药都用的是无人机,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防治效果好。这两天正在场子里安装一台大型烘干机,提升小麦、玉米烘干效果。”
“现在种植、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现在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和收获感,这是国家富强带给咱们农民的实惠。”胡继农认为,因为地租、人工、农资、天气等一系列原因,农业生产虽然仍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不稳的产业,但只要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干农业还是很有奔头的。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通讯员 梁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