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再晚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初秋天气由热转凉,此时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初秋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敛一舒更有利于人体平衡。
2.不忙“贴膘”
初秋的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持续,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此时并非“贴秋膘”的最佳时机,因为太多的高蛋白食物不容易消化,反增脾胃负担。初秋不适合大补,不过可以用黄芪粥来补一下气。大米也是补气的,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作用,效果比直接喝黄芪水要好。
材料:黄芪60克,茯苓20克,干山药2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黄芪和茯苓、干山药一起放入砂锅,浸泡1个小时,泡软后跟大米一起煮粥。
功效:此养生粥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养肺的功效,可以在初秋时节每周喝上两三次,能补虚,补夏天消耗的气。
注意:感冒咳嗽痰多的时候不要喝黄芪粥,否则容易将病邪封在体内不能宣泄出去;凡是外感病邪,有急性症状时都不宜进补。
3.避免受凉
三伏天刚过,人体阳气尚处于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初秋时节中午热,早晚凉,加之季节变换,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4.勿忘除湿
初秋天气仍多炎热,雨水多发,人体也仍然会受到湿气困扰。此时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因此,初秋贪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同时要谨防“秋瓜坏肚”,食用瓜类要适量,以避免引起胃肠道疾病。平时可多灸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祛除湿邪,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