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绍圣元年(1094年)农历四月二十一,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因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携妻孥风尘仆仆来到汝州出任知州,几个月后又调离他处。他出任汝州知州虽不满百天,但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政绩斐然,受到所属六县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离开汝州时,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尔后又在州境建苏辙生祠以永系纪念。
苏辙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文学家。其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大部分引绳切墨,风格淳朴无华。在汝州任职期间,他在繁忙政务之余,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
当初,他闻知被贬汝州时,表现出少有的坦然,在饯席上还邀请京城的葆光法师到汝州作客并游览嵩山,作《蹇师嵩山图并引》。引中说,“闻此州(指汝州)在嵩少之阳,登城北望,可以尽得其胜,君何时为此游,吾将举酒与子相望,虽不能同,亦庶几焉。”并“系之以诗”道:
峻极登高二十年,
汝州回望一依然。
君行亦是高秋后,
试觅神清古洞天。
到汝州后,工余饭后,苏辙登上州衙后花园的望嵩楼遥望嵩山,并鸟瞰汝州四周美景,把酒临风,自然心旷神怡,不禁吟出《望嵩楼》一诗:
连山鄣吾北,二室分西东。
东山几何高,不为太室容。
西山为我低,少室见诸峰。
临轩一长叹,隐见由所逢。
试问山中人,二室竟谁雄。
雄雌久已定,分别徐亦空。
可怜汝阳酒,味与上国同。
游心四山外,寄适杯酒中。
四月下旬,苏辙与通守李纯绎察看州城东南的龙兴寺,见“屋瓦弊漏,涂栈缺弛,几侵于风雨”,于是倡导将瓦舍、壁画修葺一新,并挥毫撰文《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其中写道:
盖事之精不可传者,常存乎其人,人亡而迹存,达者犹有以知之。故道子得之隋晋之余,而范、赵得之道子之后。使其迹亡,虽有达者,尚谁发之?时有僧惠真方葺寺大殿,乃喻使先治此,予与李君亦少助焉。不逾月,坚完如新。
一日,苏辙在州衙后花园散步,发现皇佑年间(1049—1053年),知州王珦瑜为纪念前任知州杨亿而建的思贤亭已经破败不堪,就决定对思贤亭进行整修,重刻杨亿汝州诗,增广思贤亭,龛诗石于亭壁,并作《汝州杨文公诗石记》一并嵌在亭壁。文中写道:
……呜呼!公以文学鉴裁,独步咸平祥符间,事业比唐燕许无愧,所与交皆贤公相,一时名士多出其门。然方其时,则已有流落之叹。既没十有五年,声名犹籍籍于士大夫,而思贤废于隶舍马厩之后,诗石散于高台华屋之下矣。凡假外物以为荣观,盖不足恃,而公之清风雅量,固自不随世磨灭耶!然予独拳拳未忍其委于荒榛野草而复完之,抑非陋欤?抑非陋欤?
此文对杨亿的为人和文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不仅独步真宗朝,且可与唐代燕国公张说这样的大家媲美。
不仅如此,苏辙又写了一首《思贤堂》诗,以歌颂杨亿:
杨公守临汝,俯仰八十载。
推迁城市非,散落篇章在。
外物固难必,清名竟安赖。
孤亭右洲渚,斜日到冠佩。
飞翔栋宇回,晃荡波流对。
稍存楸梧高,大翦菰蒲秽。
遗编访诸子,翠石补前废。
吏民亦潸然,未替甘棠爱。
也许与汝州有缘,10年前(1084年),苏辙的哥哥、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苏轼被朝廷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因故未到任。而苏辙任职汝州后,他终于到汝州作短暂逗留,为汝州留下了大文学家的诗作。
苏辙任职汝州时,苏轼被贬黄州已经5年。他听说到弟弟赴任汝州,十分高兴,曾作《满庭芳》词云: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载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饮,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际,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辙贬汝州不久,哥哥苏轼也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至英州。他赴任途中趁机绕道汝州看望弟弟,苏辙陪同哥哥游览汝州名胜。在龙兴寺,看了苏辙倡导修葺一新的吴道子壁画,苏轼提笔写下《子由新修龙兴寺吴画壁》的七言古风诗,最后以“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收尾,对弟弟保护文化古迹的善举给予高度评价。他登上岘山,深为汝州八景之一的“岘山叠翠”所倾倒,长啸赋诗道:
梁县胜襄阳,万瓦浮青暝。
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他们在郏县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兄弟俩死后皆葬于此,后来元代郏县尹杨允置苏洵(两公之父)衣冠冢于两公冢右,世称“三苏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