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青年刘波涛焦村镇侯湾泰山庙桥春光入画琥珀馍里的红尘往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24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28

铁血青年刘波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波涛,原名刘桂林。1915年出生于临汝县(今汝州市)蟒川乡娘庙村。他自幼勤奋好学,1937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临汝县初级中学,1935年在学校就读时结识了临汝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张有奇。在张有奇的教育影响下,刘波涛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如饥似渴阅读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党组织发动和领导的抗日爱国学生运动。

“七·七”事变后,刘波涛深感国民政府无能,并恨透了日寇对我们中国的侵略,决心寻找救国救民之路。1938年6月,经中共党员王象乾、韩润甫推荐,与胡克慎、王为民等6位进步青年相约,几经周折、不远千里,进入洛川抗大三支队学习。同年9月,刘波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大学习期间,刘波涛多次被评为学习标兵、劳动模范。1939年夏,刘波涛随抗大二分校向河北阜平县转移,长途急行军途中,他担任收容队长兼伙食委员。他不怕苦、不怕累,替别人扛枪、背背包,为伤病员做饭、送饭、搞护理。遇到战斗,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掩护同事和战友。到达目的地后,刘波涛获支队嘉奖并被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40年到1944年,刘波涛先后任晋察冀边区第一专区抗日联合会副主任、农民协会干事,参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1944年7月,刘波涛被党组织抽调参加组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跟随皮定均、徐子荣开辟豫西根据地。抵达临汝县大峪店后,随即被分配到家乡蟒川滕店一带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当时顽敌如麻,形势险恶,在当地党组织的支持下,刘波涛白天隐蔽,夜晚活动,发动群众和同事一起在摸清敌情的同时,还绘制了临汝、鲁山交界地的地形图和敌军分布图,为解放鲁山北部重镇背孜街、开辟伏牛山根据地提供了重要依据。1945年5月后,刘波涛跟随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驰骋豫西山区的鲁山、汝阳、南召一带扩大革命根据地。刘波涛还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先后三次到拥有800多条枪的河南第五保安旅旅长焦道生和滕店地主武装头目郭宣卿家,动员他们一起抗日。经过刘波涛的说服教育,焦、郭二人表示,坚决支持共产党抗日,并允许共产党的组织在他们家吃住,为共产党抗日提供方便。不久,临汝县抗日民主县政府在汝河以南建立,刘波涛被任命为副县长,乡政府就在刘波涛家。1945年10月,刘波涛又随河南军区部队南下,在桐柏山区工作了一段时间。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刘波涛在突围中与部队失去联系。他们三位战友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1947年1月,刘波涛再次奉命南下,受中共豫皖苏二地委派遣到郸城开辟新区。当时的郸城处于鹿邑、淮阳、沈丘三县接合部,属“三不管”地区,土匪、地主武装猖獗,国民党“新五军”和交警二总队穿梭活动,形势十分严峻。刘波涛等人不畏艰险,积极工作,深入群众,壮大武装力量,于1947年2月初建立了沈鹿淮县(界首县前身),刘波涛任中共沈鹿淮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武装大队政委,下辖郸城、巴集、秋渠3个区级政权。3月3日,刘波涛带领县人民武装大队两个班,住在郸城西南罗楼村开展群众工作,为土改作准备。由于反动地主告密,地主武装配合国民党鹿邑县自卫团300余人,于4日凌晨包围了该村。刘波涛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镇定自若,迅速处理随带文件,组织力量突围。他断然决定,由大队副队长胡立克带队突围,自己和两名战士负责阻击掩护。他坚定地说:“能多保留一人一枪,就是对革命的贡献。”于是他数次主动出击,故意暴露目标,将敌火力引向自己,最终寡不敌众,牺牲在村西路口,时年32岁。当地群众含泪掩埋了烈士尸体。10天后,沈鹿淮县民主政府主持召开追悼大会,为他举行了葬礼。郸城县建立后,将刘波涛遗骨移葬于郸城县烈士陵园。

选自《汝州市老区革命故事》

作者:常文理

供稿:汝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