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背着与自身比例极不协调的书包,略有些无力地走在上学途中。我和老公感慨,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会儿要可怜多了,这么重的书包,这么多的书,哪儿还有玩的时间。
晚上吃过晚饭,我们一家窝在床上看电视的时候,对面楼里的舞蹈室传来孩子们练舞蹈的音乐声,“这么晚还不休息……”老公一边伸出头望向那边灯火通明的场景,一边感慨。
在孩子的成长方面,我和老公难得的统一,就是不给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放任他自由成长。坚持不报班,不拔苗助长,以他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以重在引导的方式,抓大放小,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老公曾和我讨论过,希望孩子长大后干什么,是当官,还是经商,或者钻研学术?我给老公回复说,我只想自己的孩子当个平凡的普通人,不需要他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也不需要他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如果我们有能力,就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长大后作个富贵闲人。在物质基础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遵照自己的内心,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
老公深以为然,在某些时候甚至比我还要离谱。他时常发出要逃离城市的宣言,不仅退休后要回到农村,种地、养鸡、看落日,还要在当下马上回到农村,让农村的自然和淳朴解放孩子的天性。老公虽无意追逐当下大城市一些高知分子回归田园,放养孩子的时尚,但“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一理念却被他的育儿观诠释得淋漓尽致。
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住在格子间,孩子的成长局限在一个又一个室内场所,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电子产品逐渐成为主流,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回想我们的小时候,肆无忌惮地玩泥巴、堆沙堆、踩水花,在和煦的春风里看万物生长,在骄阳的夏日里听夏蝉歌唱,在丰收的秋田里看麦浪滚滚,在肃杀的冬日里嬉逐打闹……
在大自然赐予我们无限广袤的天地间,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撒欢、玩耍,少了电子玩具的侵蚀,不需要考虑游戏成本,本真的回归,天性的解放,童趣的充盈,是孩子成长时最天然的养料。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汲取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感知生命的奇妙,体验无穷的生存智慧,家长只需从旁稍加引导,孩子的成长自然水到渠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想法显得有些离经叛道,大环境中的一个小个体,不仅另类,而且脱离群体。同时也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究竟谁对谁错,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现在下结论都为时尚早。而我们每个身处其中的家长,面对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大势所趋,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其他规则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但不管世事如何改变,我希望自己能够坚守那份初心,为我的孩子披荆斩棘,只愿他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