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纹灰陶茧形壶
弦纹灰陶茧形壶,是汝州市汝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文物之一,1982年出土于纸坊公社程楼大队一砖场内,同年时任馆长张久益,在开展田野调查时发现该文物,随即将其收缴入藏。
弦纹灰陶茧形壶,高29厘米,足径13.1厘米,重量3.5千克。沿残疤1.4厘米×0.7厘米、1.3厘米×0.3厘米、2.4厘米×0.9厘米、0.9厘米×0.4厘米、2厘米×0.7厘米。该弦纹灰陶茧形壶为典型的西汉陶器,壶型端庄大气却不失灵巧,壶体与颈、足间过渡自然,弦纹线条流畅,分布均匀。整器采用压光工艺,不仅保证了器物的光洁度,更增强了用具的抗冲撞强度,降低了盛器的吸水率,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反映了汉代汝州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茧形壶是古代一种储存液体的容器,主要有青铜、泥陶等材质。器形大多呈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壶腹或彩绘流云、几何图案,或仅以暗刻弦纹装饰。因器形似蚕茧,又若鸭蛋,所以被命名为“茧形壶”,也称之为“鸭蛋壶”或“卵形壶”。
茧形壶最早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为秦国标志性器物。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之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茧形壶并非秦地原产,在战国时期的秦墓及一些同时代遗址中才开始发现茧形壶,但茧形壶很快便在秦地广泛传播开来,到战国晚期时已经与蒜头壶和扁形壶一起成为秦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此后又随着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流传到全国各地。
茧形壶主要作用是储水。秦国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秦人养成了储水习惯。横卧式的圆罐比较容易埋入地下,能够防止水分蒸发,地下温度低也有利于保持水质新鲜。此外,这样的水罐储水量也比较大,侧上部开圆口取水又比较方便,因而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器。有学者研究认为,茧形壶在当时既可用作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口沿露出地面,士兵趴在茧型罐口沿上,可以倾听远方敌方骑兵马蹄声和听步兵脚步声,防止敌人偷袭。到了汉代茧形壶仍十分盛行,除用作容器外,逐渐演变为装饰用品,为放置平稳,在茧型罐底部出现了圈足,同时器形也随之变小,约在东汉之后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