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唢呐,一代代的唢呐高手,吹出了农家院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吹响了十里八乡。庙下镇涂家,几辈擅长吹唢呐,经常在民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给广大农民带去了无限的欢乐……
庙下镇的涂家,是享誉豫西的唢呐世家,更是培养民间唢呐艺术家的摇篮,在当地享有盛名。《涂氏宗谱续编》记载:庙下镇涂氏始祖涂南方为河南省孟津县下古村涂氏家族第八代世祖,于清朝道光年间举家迁往汝州庙下镇定居,以务农为生,育有三子,长子进德,次子进道,三子进继。长子进德,青年病逝,无出;三子进继(1912年—1962年),收养一女名素贞,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远离家乡;惟次子进道(1902年—1981年),生养四子一女,涂中岳、涂中全、涂中喜、涂中信、涂喜蛾,延续着涂氏家族在庙下镇的香火。
据传,涂氏家族的祖籍孟津县下古村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叫梁小穷,是个职业吹鼓手。这种行业,在旧时代是下九流,没人能看得起,不幸他又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以致连他的妻子都不能容他,把他赶出了家门。他无处存身,只好提起一卷棉被和他的乐器,到街头东端的一个土地庙里藏身。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梁小穷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他在土地庙里把一管唢呐吹得震天价响,并在这里聚众授徒,把村里的一大批穷孩子们练成了一个鼓乐队,接受城关各镇的红白大事。此外,他又在庙后垒起了一个柴窑,烧出许多用泥巴做的小耍货,如虎豹鸡狗之类的小动物,涂上鲜艳的色彩,赶庙会时出售,换回一些零用钱,维护着这帮穷孩子鼓乐队的长期生存。而这帮穷孩子们也在梁小穷的呵护下,个个都练就了一手器乐绝活,其中的涂进道把笛子吹得曲意悠扬,涂进继将唢呐吹得余音绕梁。迁徙庙下镇定居后,涂家种了大地主周维新家几亩薄地,事务农桑的同时,组成了一个器乐班子,游走四邻八乡,为乡亲们办红白大事,挣得一些银两,维持生计。后来,他们又在街面上开了一爿剃头铺子,一年四季都有进项,日子逐渐殷实起来。
随着涂家在庙下镇繁衍生息,添丁进口,姻亲关系逐步加大,唢呐艺术的传承也在不断地向周边辐射。杨楼镇的王夏娃、石台村的二混,临汝镇的杜天星、杜福星,纸坊镇的李聚山、李聚民,温泉镇的霍金山,骑岭乡大张村的彭丙申,宝丰商酒务镇的杨银平等等,都是通过姻亲关系拜涂家为师,把唢呐艺术在民间发扬光大。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炸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豫东地区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逃荒的难民成群结队,沿宛洛古道一路向西寻找生机。庙下镇是宛洛古道的一个重镇,每天涌进来的难民不计其数,有些在这里打尖,停留三五日,沿路继续西行。有些看到庙下镇的繁华,干脆就留了下来,扛长工的,打短工的,出力受累换工钱的,五行杂耍做小生意的,形形色色,鱼龙混杂。这些难民大多来自鄢陵、扶沟一带,大人们出去找活,孩子们就成了无头苍蝇,在大街上乱窜。这些孩子中有心眼透钻的,便整天跟随在涂家乐器班的后边走村串户,办完红白大事,讨上一口残渣剩饭,以果饥腹。时间久了,跟班的孩子和涂家的师傅们成了熟人,有了感情,就开始帮师傅们背行李,哄场子,有时还会帮着打梆子,敲锣鼓,循序渐进,当有人提出拜师学艺的时候,涂家的师傅们顺理成章,接纳了他们。斗转星移,这些在庙下镇学艺出师的豫东弟子们,日后回到家乡,各自施展才能,使庙下镇涂家的唢呐艺术在豫东一带落地开花,生生不息。
庙下镇涂家唢呐班的掌门人叫李玉山(1923年—2011年),是涂家的亲外甥,两岁丧父,跟随母亲回到娘家谋生。李玉山五岁开始学艺,在艰苦的岁月里成长。十五六岁时,已得涂家唢呐艺术真传,将一管唢呐吹得气壮山河,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便开始接替舅舅涂进道,撑起了涂家唢呐班的一方天地。据今年82岁的涂中岳回忆,在他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表哥李玉山去汝阳县山区演出,那一场气势宏大的唢呐对棚,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汝阳县伏牛山区的一个大土匪,被镇嵩军招安升为营长,回到家乡摆排场,一下子请了七班唢呐,大吹三天三夜,轰动了整个汝阳县。人家喜庆不放鞭炮,打机关枪,扫射,把机关枪管都打红了。涂中岳当时还是个孩子,贪玩,捡回了半口袋快炮筒(弹壳),足有十几斤。对棚是唢呐班的绝活,需要身怀绝技。表哥李玉山仗着年轻气盛,技艺超群,一直都占上风。他能憋住一口气吹半个多小时,吹完一个曲剧曲牌,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主家的夸赞,说不愧是庙下镇的乐器,果真名不虚传。其他几家眼看对不过表哥,就开始玩花样,企图把观众拉过去。表哥不急不慌,拉开八仙桌,站了上去,把一曲《百鸟朝凤》吹得欢快流畅,引来山林中无数小鸟。紧接着,但见表哥的一管唢呐在空中乱飞,一会儿用鼻子吹,一会儿用眼睛吹,一会儿又用耳朵吹,无论身上哪个部位,唢呐碰到哪里,哪里就响,直把主家看得目瞪口呆。
李玉山在那次对棚中出尽了风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响八县”。令人气愤的是,庙下镇涂家班在七家唢呐班中对棚博得头彩,收场结账的时候,那个大土匪却把俩眼一瞪,说,管你们三天好吃好喝,还要钱呢?顺手掏出一把盒子炮,放到桌子上,指着叫道:“你问问它,叫给你们多少钱?”李玉山一看势头不妙,赶紧收拾东西,拉着大家逃了回来。
解放以后,涂家唢呐班也迎来了艺术的春天。随着李玉山几个表弟涂中岳(1935年生),涂中全(1941年生),涂中喜(1947年生),涂中信(1954年生)的相继长大,不断补充着涂家唢呐班的后继力量。那个时代,文化传媒少,传统乐器几乎主导着民间所有的文化生活。“虾吹箫,蟹打鼓,草蜢举旗漫天舞”“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都得请上“鼓箫帮”(唢呐队的俗称),因此,当年的唢呐班、鼓乐手十分走俏,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或多或少的“鼓箫帮”。
“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其实,民间唢呐跟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唢呐艺人操练三年五载。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庙下镇涂家唢呐班的演奏艺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真正的唢呐世家。经过涂家传入及其弟子们的发扬光大,已经成为豫西地区不可或缺的艺术奇葩。连年来,“洛阳地区民间器乐表演赛一等奖”“平顶山市民间器乐汇演一等奖”“汝州市民间器乐汇演一等奖”的锦旗和奖状在涂家已有好几十个,不仅为涂家唢呐艺术赢得了荣誉,也对庙下镇涂家培养唢呐艺人传播民间艺术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庙下镇涂家,无愧于民间唢呐艺术摇篮的称号。
如今,庙下镇唢呐艺术仍然在为广大群众演奏着欢乐的生活,为实现百年复兴伟大中国梦助威添力。第三代传人涂建辉、涂建卿、涂建朝在接过父辈们接力棒的同时,又培养出了第五代传人涂亮亮等新一代的传承人,他们正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吹响着进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