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转移 两地征战
8月20日上午,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总院检验师王向阳,结束了31天的异地核酸检测支援任务,平安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8月22日上午,集团总院领导一行专门来到检验科看望凯旋的王向阳,暖心的话语和鲜花、掌声让他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
7月中旬,河南舞钢突发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该地启动应急响应预案,按照“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有序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正在检测车中与队员们一起忙碌的王向阳
7月16日,应省卫健委的要求,汝州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总院检验科医师王向阳主动请战。
“王向阳,今年28岁,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室操作工作4年,第一批PCR实验室团队成员,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这是集团总院给上级上报名单时的一个简介描述,可见这个大家庭对王向阳评价颇高。
“一定克服困难,倾全力完成本次任务,为国家出力,为医院争光。”虽然年轻但已经经历数次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的王向阳坚定地说道。
抵达舞钢当晚,王向阳立即投入战斗,从试剂配制到核酸提取,从扩增上机到报告解读,处处都有他的身影。穿着三级个人防护服,在闷不透气的负压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未在意过身体上的不适,总是全神贯注保证自己的工作没有差错。
每个检测板96个孔,一排排间隔只有1毫米加样孔,要确保精准,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快一点、稳一点,再快一点!”在负压实验室的机器轰鸣声中,王向阳默默在心里为自己加油打气。
时间紧任务重,除了收集外围运送来的标本、上架、分杯、提取、点样等实验操作,由于人手不足,7人被分成两组,实行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轮班制,每组都是上8小时休8小时的轮转,每隔一天就必须要像陀螺一般连续上16个小时的班,工作强度巨大。王向阳深知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每次上岗前他尽量不喝水,有时工作起来甚至会忘记了时间,一顿饭一扛就是一天。
在舞钢市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基地战斗的10天时间里,王向阳每天在实验室里一次就要分拣数万个标本,每次忙到凌晨4点时,放试剂板的手都在发抖,王向阳和战友们都“互嘲”几句后相视大笑。
经过10天的日夜奋战,7月26日舞钢市疫情清零全市解封。王向阳和他的团队做到了意外事件零发生、实验室零污染、人员零感染,顺利完成了19余万管的核酸检测任务。
驰援两地 只因责任
“商丘市民权县暴发疫情,需立即前往支援核酸检测……”王向阳再次接到命令后,于7月27日早上6时,从舞钢转战商丘市民权县支援核酸检验工作。
王向阳所在的检测团队除了负责民权县王庄寨镇全部的核酸检测,还要做其他高风险区的标本。由于王庄寨镇没有核酸检测试验室,检测团队的队员们每天只能在检测车里工作。
狭小的空间、炎热的高温,巨大的样本量使他们只要进入检验车,就要连轴转1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工作中,王向阳面对长时间的工作负荷,即使疲惫也极力克服,甚至不敢多吃饭多喝水,所有的一切只为快速显示核酸报告结果。
实在累了,就在椅子上原地稍作休息,嗓音沙哑了,眼睛熬红了,但仍然手眼不停……这就是王向阳的工作常态。“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大家在一起心往一处使,都不觉得累!”在经过多轮的全员核酸检测后,王向阳他们终于迎来了曙光,“民权日新增为零!”这是王向阳所在的核酸检测团队22天以来,听到的最令人高兴的好消息。
舍小家 只为保大家平安
王向阳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俩育有一子,不满6个月。此次逆行出征,来不及与睡梦中的孩子、父母告别,便立即收拾行囊,迅速集结。“虽然很担心、很舍不得,但是我们会全力支持他!”他的妻子说道。
由于工作繁忙,日夜奋战的王向阳很久未与家里联系。一日,一个视频电话响起,电话里只是短短的几句话“我现在在医院”“我有点忙”“我挺好,放心吧”。而他的妻子却捕捉到王向阳脸上口罩的压痕,采访中,提起王向阳,他的妻子说道:“他平时总是报喜不报忧,从来不会说累,看到他这样,我真的很心疼……”
王向阳离家时,孩子还不满6个月。记者采访他时,他动情地说:“现在孩子已经会坐了,勉强也能爬了,见了我也不认识我了,看见我就哭!”
接着,王向阳话锋一转说:“舍小家是为了保大家平安,值了!”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通讯员 王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