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六字”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始终坚持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相辅相成,让一大批非遗项目很好地适应了当代生活,走进大众生活。
这样的非遗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同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是重要路径。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应具备匠人之心、创新之意。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用新手段、新科技、新思维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和活力、新的形态。要充分利用“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多种形式,以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途径,让非遗更有温度、有故事、有创意,打造契合大众精神需求、消费需求的非遗空间和文创产品,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赋能。
我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汝州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连结本土文化情感的重要纽带。我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已建成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汝州特色的产品、商品,成就了一批百年老字号,塑造了一批独具“汝州味儿”的非遗品牌。
“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非遗的根本,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非遗的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才能让这些非遗项目浴火重生,焕发异彩,才能使其成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只有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大众文化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发展和弘扬;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多融入现代生活、贴近公众,非遗文化才能实现代代相传,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