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鹳鱼石斧彩陶缸的意外邂逅天蓝釉荷叶口瓶背后的故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3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7-19

我与鹳鱼石斧彩陶缸的意外邂逅

谭国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图片来源网络)

两年前,汝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李法亮发布了一条汝州市申报《鹳鱼石斧彩陶缸》特种邮票的信息后,集邮群内一片欢腾,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把申报《鹳鱼石斧彩陶缸》特种邮票的信息,迅速地发送到汝州各相关微信群,查询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介绍和图片,成了网友们热读、热议的话题。申报《鹳鱼石斧彩陶缸》特种邮票,对汝州120万人民来说,是一件盼望已久的事。虽然这离邮票问世还需一段时间,但陶缸上的那幅国画鼻祖图案,又浮现在眼前,将我的思绪又拉回40多年前,亲自见证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出土后的那个时刻。

1979年正月初八的早晨,时任纸坊公社文化干事的李建安正在集市买菜,忽然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不知在说什么。他走近一听,原来是纸北大队一位群众挖苹果树坑时挖出了不少红陶片。出于职业习惯,李建安立即上前询问了详情,了解原委后他菜也不买了。回家带上工具,按照老人说的方位,来到阎村东距黄涧河西岸60多米的一片竹园附近,找到了苹果树坑,他俯身从一个没挖好的苹果树坑中捡起一堆红陶片,经过拼凑,一个不很完整的尖底陶缸显现出来。因为李建安曾学过一些文物考古知识,他初步判断此物为二次瓮棺葬红陶尖底瓶。于是他又在苹果树坑旁精心细挖,把坑的长挖至560厘米、宽挖80厘米、挖深85厘米。经过一天半时间的分类整理,他挖出了红、青两种直径不一、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并作了标记,其中只有标号12的陶缸上有鹳鱼石斧图案,其余皆无任何图案。看着陶缸图案,李建安特意拿着仔细端详一遍,发现陶缸边沿有一条形似三角形的裂痕。

当挖出13个陶缸时,李建安实在太累了,他不得不停手,分3次把这些陶器运回家中,谁知他对这些陶器进行清理时,家里人发现了陶缸和尖底瓶里面除了土全是人骨骸。家人认为晦气,叫他马上弄走。无奈他又用架子车将陶器拉到公社东院今韩家祠堂东厢房北头第一间平房内他的办公室,那时我在纸坊电影队上班,与李建安的房间一墙之隔,我有幸看到了这批陶缸。当年人们还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后因住房调整,他又把这些陶器搬到公社大院的另一间办公室内,在那里放了好长时间,无人问津。

此后,李建安多次与临汝县文化馆联系,请求早日把这些文物妥善安置。1980年春节前,临汝县文化馆通知李建安,要他把这批陶罐拉到馆内保存。李建安高兴极了,他骑着自行车带上架子车放上陶缸,耗时90分钟才到达文化馆大院。时任馆长张久益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后,送给他5双线手套以资鼓励。

1998年1月8日,我和单位同事出差北京,闲暇之余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进馆没多久,距我20多米处的一个玻璃橱窗内的陶缸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我对俩同事说:“前边那个陶缸是1978年在原临汝县纸坊公社纸北大队阎村自然村出土的!”他俩还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吗?”当我们跑到展柜前一看,我高兴得泪都流出来了。我激动地说:“老伙计,分别二十多年,没想到今天在这里咱们又见面了!”当我告诉出差伙伴鹳鱼石斧彩陶缸出土经历后,他俩也高兴得不得了。

从北京回来后,为更进一步了解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有关情况,我查了很多资料,终于知道了这批陶罐在县文化馆的经历,更清楚地了解鹳鱼石斧彩陶缸的一段传奇。

1980年灯节,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机,时任郑州市书协、美协副主席的张绍文灯节回乡探亲,与本家侄子张天庆到县文化馆访友时,发现了摆放在院中乒乓球桌面上的这批陶罐,他快步走上前去,发现了陶缸上面绘有鹳、鱼、石斧图片。张绍文当即对馆里工作人员说:“陶器上面的画太有价值了。”并对原物进行了拍照,又让喜爱书画的张天庆现场描摹,为陶缸命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回到郑州后,张绍文分别向有关部门领导作了汇报,并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论文。文章中写道:“笔者今春灯节返故乡,在文化馆陈列的这批仰韶文化陶器中,发现了一件陶缸上绘有一幅罕见的原始绘画,非常惊奇,于是进行了临摹、拍照,定名为《鹳鱼石斧图》简称《陶画》。”并称“这幅原始绘画,是一件稀有的杰作。”“那自然生动,趣味无穷的艺术形象,无疑应列入‘神器’中去了。”“可以说,截至目前为止,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中国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绘画。”张绍文堪称伯乐。因他是发现“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巨大价值和进行了仔细研究的第一人。

1980年10月28日,河南省专项调查组进驻临汝县,调查组的成员有省博物馆的汤文兴、县文化馆的张久益、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晋明德等人。调查结束后,由汤文兴同志执笔,撰写了一份署名临汝县文化馆的《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阎村遗址面积约2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至3米。1964年以来不断出土瓮棺葬、白衣彩陶、石斧、石铲、骨针和大量的砂红陶片。1978年11月间,当地社员挖出了十一座瓮棺葬,还有一些瓮棺葬出土后已被砸毁。加之调查时又发现的几件,共采集到完整陶器19件。其中的10件陶缸中有彩陶缸3件,其中一件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红砂陶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画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陶画,画面约占缸体面积的二分之一,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它不仅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以及石斧的使用与安装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

这两篇文章均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第一期。正是这两篇文章,奠定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研究基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因此被紧急调运至上级文物部门后珍藏于河南省博物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从此走出了家门,随后荣登中国历史博物馆。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用夹砂红陶土盘拉成型,彩绘后烧制而成,总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副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整幅图内容分为两部分,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在鹳鱼石斧图被发现的40余年时间里,专家、学者关注有加,诸如“中国最早的彩陶画”“中国最早的国画”“中国画的开山鼻祖”等一个个显耀的光环,皆叠加于一身。它呈现着华夏文化的光辉,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凭借珍贵的价值,2003年7月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艺术性,国内外专家还在不断探讨深入研究,从民族艺术而言,它证明了我国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点、线、面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绘画法则,整个器皿和构图展示出一种较强的民族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从科学角度而言,先民们很早就能够利用黏土,经水湿润,塑成一形状,彩绘加工,干燥烧成,整个工艺流程掌握得既熟练又恰到好处,展示了先民开发大自然,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发明的科技水平,《国宝大观》一书中认为鹳鱼石斧彩陶缸堪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

面对鹳鱼石斧彩陶缸的今天地位,我想应感谢李建安先生的执着,张绍文先生的慧眼,感谢研究宣传彩陶缸的所有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