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临汝县抗日县政府(下)汝州最早的红军战士阎占彪安沟水库风光哑巴潭找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0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3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临汝县抗日县政府(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豫西军区我军活动位置标图

2、倒地运动

1941年到1942年,临汝县先后遭受水灾和旱灾,农作物两年绝收。1942年秋又遭蝗虫侵袭,加之国民党汤恩伯的军队不顾农民死活,要粮要款,横征暴敛,贫苦农民求生不得,只好将自己的土地无偿或低价抵押给地主,有的1亩地只要几升粮食或几十斤红薯,自己则外出逃荒,流离失所,冻死、饿死、暴尸荒野者不计其数。地主恶霸则乘机大肆勒索贫苦农民,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大发灾荒财。正当贫苦农民危难之时,1944年5月临汝沦陷,日军到处烧杀奸淫,无所不为,人民群众处于极度贫困之中。

皮徐支队进驻大峪店之前,国民党政府曾颁布倒地法令,规定:“凡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灾荒出卖的土地,卖主可以拿钱赎回”“农民可以把灾荒出卖的土地,以原价赎回。”因为,国民政府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根本不可能实行。倒地法令只不过是国民党政府用来制造舆论、欺骗人民的一纸空文。

1945年6月,为了真正解决根据地群众的经济困难,稳定政治局势,安定群众生活,巩固壮大抗日根据地,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根据河南省委、河南行署颁布的《土地转移法》和《灾期卖地倒还条例》等有关政策,并利用国民党政府1944年颁布的《倒地法令》,制定颁布《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倒地布告》,在大峪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倒地运动。

这次倒地运动,共给贫苦农民倒回土地3000多亩,把一部分贫穷的农民,从经济困难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他们踊跃献出武器,参军参战,积极交纳军粮,把抗日斗争的群众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临汝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减租减息及倒地运动,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时,临汝抗日根据地流传着“共产党领导数第一,实行减租又减息。倒地政策真英明,人民生活有保证。誓死跟着共产党,永远不忘毛泽东”的歌谣。

(七)开辟汝州南部山区抗日根据地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河南抗日根据地,同时也为河南军区第三、第四、第六支队开辟新的活动地区,经中共中央同意,1945年5月21日,王树声、戴季英率部由大峪出发,经焦村、纸坊、龙王店附近,在石庄、虎头一带夜渡汝河,向汝州西南部进发,开辟伏牛山抗日根据地。22日黎明,抵达蟒川镇的娘庙村,在随军工作队员刘波涛家里建立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孔祥祯任县长,刘波涛任副县长。县政府成立后,张贴布告,宴请地方绅士,并开展了购买粮草等活动。

1945年6月15日,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在司令员张之朴的率领下,向九峰山一带的李店、坡根、平王宋进军,采取军事斗争与统战工作相结合的办法,打垮了顽军一六四团,打跑了张伯祥领导的国民党临汝县流亡政府,占领今寄料镇大部分地区。6月16日,在李店村南庙成立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张之朴任县长。

1945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王树声领导的八路军主动撤回大峪店,继续巩固和扩大以临汝、登封为中心的嵩箕抗日根据地。

四、临汝县抗日县政府的历史地位

首先,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豫西地区成立最早的1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之一,也是平顶山地区成立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基层政权机构最全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它的创立、发展、巩固及壮大,为周边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及抗日根据地建设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其次,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所辖区域,处于河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它位于箕山南麓,包括今大峪镇全境,陵头、米庙、焦村等乡镇的部分山区及登封市送表等乡镇的一部分。因临汝县抗日县、区政府建立较早,群众基础较好,且山大林深,便于活动,1944年11月,皮徐支队的八路军战地医院和八路军供给处,先后从登封迁入路泉村和鏊子坪村驻扎。

第三,1945年3月中旬至8月28日,根据抗日斗争形势和河南军政首脑机关安全需要,河南省委、军区机关的主要领导人王树声、戴季英等,从巩县、登封县移驻到大峪店地区的王沟等村驻扎,在这里指挥皮定均、韩钧、刘聚奎、陈先瑞、张才千、刘昌毅等领导的六个支队的抗日斗争。大峪店一度成为整个河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第四,临汝县抗日县政府创立初期,四面临敌,困难重重。由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方针政策,根植于群众之中,因而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使临汝抗日县政府成了日、伪、顽闻风丧胆的红色政权。

第五,临汝县抗日县政府的创立与发展,锻炼和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为汝州及豫西地区的解放战争奠定良好基础。

第六,临汝抗日根据地加强了八路军与华中、华南新四军的战略联系,阻止了日寇西进的阴谋,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70多年前的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汝州人民在外敌面前表现出的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是我们当今正在进行的汝州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完)

供稿:汝州市档案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