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我从纸坊街集会经过,感觉会场很落寞,只有几个小摊零星地站在那儿,偌大的会场显得更加空阔。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回想起我小时候的会场,那时可是热闹得很。
集会是农历逢一逢七举行。小时候的我对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心里盘算着,盼望着集会的日子早一点到来。盼着盼着,这一天来了,如果恰好能和星期日重叠在一起,那么就更是好上加好了。每逢集会,方圆七里八村的乡亲们纷纷向集市涌来,有看的、有卖的、有买的,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买不买东西不要紧,总得上大集会上溜达溜达。这样的溜达会带给我们绵延一生的记忆。
小时候的我会叫上三五好友,像一群快乐的小燕子,步行去集会。我们村到集会大约有两公里路程,特别近。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口袋里装着好不容易从爸爸妈妈那里要来的零花钱,一路上说说笑笑,蹦蹦跳跳。小路两旁开满了色彩缤纷的小花,蝴蝶在花瓣上回旋飞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看到奇异色彩的蝴蝶,我们会一边叫喊一边追赶,其实没有一次抓到。追不上,也不生气,笑呵呵地看着蝴蝶飞远、消失在远方。因为我们心里惦念着集会,早就让集会的幸福感填满了小身体。
悠悠然然就到了集会。我们常常会到卖成衣的地方看看有没有漂亮的衣服。如果有就盘算着下个集会时说服妈妈一起来买。我们是没有“巨款”来买衣服的,不过可以一饱眼福。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漂亮、种类繁多的小饰品,耳坠、发卡、发带、项链都是那么吸引人。你看,那个耳坠晶莹剔透还是心形的,上面嵌着亮晶晶的薄片,一闪一闪的。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来戴到耳朵上再照照镜子,小伙伴们都说好看。我们就这样都挑到了各自中意的小玩意儿,和卖东西的大娘一番讨价还价,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漂亮的小饰品,最后都能满载而归、心满意足。
前面飘过来一阵香味,好香啊!小伙伴们循着气味看过去,原来是羊肉汤的香味,还有杂炣、炒凉粉、绿豆粉皮、凉皮、擀面皮、手擀面。卖饭的就在空地上用一个老海桶支起一口大锅,火烧得正旺,火苗贪婪地舔着大锅,锅里滚起一股股大水花。大泡周围翻起波浪,里面翻腾的是薄如蝉翼的牛羊肉片,还有大骨头,都在大锅里发出欢快的咕嘟声。旁边的低凳子上坐满了吃饭的人。他们发出“哧溜哧溜”的咀嚼吞咽声,把我们肚子里的小馋虫都勾了出来,一个劲儿地咽口水。煮饭的师傅趁机大声吆喝:“小闺女们,来一碗吧!可好吃了!吃了我的饭,头脑越来越灵,长得越来越好看嘞!”我们舔舔嘴唇,把肚子里的馋虫按捺下去。我们哪有钱呀?心里想,下次一定得让妈带我过来,尝尝鲜过过瘾!
前面还有卖老冰棍儿的,还有卖冰激凌小杯的,这个倒可以满足。我们用手中的钢镚儿买一块老冰棍儿或者一个冰淇淋杯,那滋味直甜到心里,凉丝丝的,甜蜜蜜的。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该回家了,余晖下我们手拉着手走在小路上。各自有各自的心事:下次我得让妈给我买……
传统集会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今天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民俗被淡化和丢失了,但乡情乡愁没有变。这么多年过去了,随着网购时代的到来,集会越来越不景气,变得越来越落寞。又加上这几年疫情闹得人们都不聚集,更是门可罗雀,一片寂然。
可是,我还是会想念起那些赶会的日子……
赶会,为了一种久违的感觉。寻觅,消失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