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县的土地改革运动春到牛王寨神奇的扫帚苗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07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4-20

神奇的扫帚苗

丽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院子里有一种普通的几乎被人忽略的野草,每次看见它,我都会想起妈妈说过,这是她的救命恩人。

这种救过命的野菜,豫西老家俗称为扫帚苗。

1958年底,妈妈从临汝县寄料公社调到临汝镇西街新建的临汝八中任教。新校舍面积很大,没有院墙,坐落在旷野中。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吃商品粮的成年女性每月口粮30斤,后为偿还外债实行低标准供给,国家号召每人再节约一斤粮食,妈妈的口粮降为斤,勉强可以维持生活。

1960年哥哥出生,每月添了6斤口粮。爸爸在县城工作,妈妈临产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多亏八中的学生会主席带着两个男同学,用架子车几个人轮流拉着妈妈步行多里地,送到县医院接生。出院后,在老家务农的外婆来到学校,说是帮妈妈带孩子,其实是在乡下吃不饱饭,饿得双腿浮肿。

外婆到了学校后,虽然减轻了妈妈既要带孩子又要上课的负担,但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怎么办?

外婆将希望寄托在了校园里外那大片的荒地上。

对于农民来说,只要有地,心里就不会慌张害怕,因为土能生黄金,地能长万物,只要有地,就能种出吃的,就不会饿死。

但是,没有种子,况且,除了集体,不允许私人开荒种地。

那也难不倒外婆。

生于1905年的她,自幼命运多舛,经历过饥荒、战乱,人世间的一切困苦,在她眼里都已经不再可怕可惧。只要有一块土地,只要还有一口气,她就会像野草那样,坚韧顽强地活下去。

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救荒耐活的野菜身上。

她从沟沟坎坎野生的扫帚苗上,采集了一把把小如粟粒的种子,再把校园里荒芜的土地开垦出来,将生的希望播种下去,用农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很快,地里长满了绿油油一大片救命的扫帚苗。

扫帚苗耐旱喜阳,原本一株小小的野草,得了初夏的阳光和雨露后,便像神话故事里的哪吒一样,见风就长,葱茏喜人。不几天便长到一尺来高,亭亭摇曳在风中,像戏台上马夫手中摇动的羽毛鞭子一样,挺直的茎秆上,围绕着一层层排列对称的叶芽。

外婆将它们的芽头掐下来,用一点点面粉裹起来,加水搅拌后团成窝窝头,放在笼上蒸熟后充当主粮。夏天则将扫帚苗放在开水中焯熟后凉拌当菜吃。掐过又长,长大再掐,生命力旺盛的扫帚苗就这样不停愈合着身上的创伤,不停地贡献着自己的能量,一茬一茬、源源不断为全家人提供着食材。

外婆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种的蔬菜瓜果品种也越来越多,有南瓜、眉豆等等,但好管理、耐旱耐贫瘠的扫帚苗仍然是田间地头的主角。它们需求很少,贡献很大,摇曳在清风中,就像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农人一样,无欲无求、自由自足。

在外婆的带动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加入到开垦荒地的行列。

校园里外的荒地是生地,以往没怎么种过作物,地肥、地力好,高产丰产。

那时候有个词叫“瓜菜代”,就是用蔬菜瓜果为主粮,度过饥荒困境。

我第一次吃到扫帚苗时,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全家人都从下放的农村回到了县城,兄姐也都参加了工作,家庭条件渐渐改善了。整个国力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得以提升,民众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餐桌上的食物也丰富多彩了,掐野菜、吃野物不再为解决生存温饱,而成了生活的调剂品。

后来国人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肉食多起来,三高问题也随之而生,加上种植蔬菜过程中存在的土壤污染、水质污染和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人们又开始追逐田间地头自然生长、无污染的野菜。扫帚苗也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绿色食品。

耄耋之年的外婆,一如既往地热爱耕种一生的土地,也一如既往地栽种和食用曾救过命的扫帚苗。

那时,我家搬到县城北郊的新房中,那是一座两层楼的小院子。外婆在房屋前的空地上,栽种了能顺着墙壁爬满青藤的瓜蒌,在瓜蒌架下种了一畦家人都喜欢吃的扫帚苗。

它们刚长出地面时,丛生密集,株型微小,通身嫩绿,叶片细细柔柔的,很像人身上覆盖着的一层汗毛,因此学名叫地肤苗。它浑身都是宝,苗叶益阴气,通小肠,能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赤白痢和泄泻,对目赤涩痛,皮肤风热赤肿、恶疮疥癣等病症也有特效,扫帚苗的种子,也是一味中药,名地肤子。

也正因为扫帚苗的这些药性,使得它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饱享了口腹美味和膏腴肥甘的人们,也需要它这种富含粗纤维的绿色健康食材。如今人们吃它,不为活命疗饥,而是消食解腻、延年益寿。

于是,原本在郊野地里自生自灭的扫帚苗,和众多野菜兄弟姐妹们,初春时节刚一萌芽,发出鲜嫩的绿色,便吸引着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蜂拥出城踏青采食。

已过花甲之年、退休赋闲的哥哥,一到早春二月,就会开车拉着年近九旬的老妈,去郊外山坡上、河滩地里挖野菜。采摘的是悠闲开心,收获的是健康幸福。

一次,他们到了山中一处废弃的宅院边,那里的居民都搬移到离镇子很近统一新建的新农村住宅楼里生活了。宅院中的空地上,有一片长势喜人的扫帚苗,妈妈掐了一大袋子,回来后择洗干净,用几个小袋子分装起来,放进冰箱中保存着慢慢吃。

最后,我们要说说扫帚苗因之命名的那种特殊用途———做扫帚。虽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扫帚苗却可以在短暂的生命里,蓬蓬勃勃长到一人多高,所以有的地方也称它为扫把树。

从前农人们的生活用具,几乎全部是拜大自然所赐,就地取材简单加工而得来的。等扫帚苗长老后,巧手的农人将其伐割后,截取秆茎和枝丫,用细草绳或棉线捆扎成扫帚,大者可用来扫地或清扫床铺,小者可以用来洗碗刷锅。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飞速进展,塑料扫把比比皆是,取代了用扫帚苗捆扎的扫帚,但扫帚苗却又以另外一种清新的形象,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园艺师看中了它易活耐旱的习性和葱绿秀美的外观,将它培植成园林绿化的新品种,一棵棵扫帚苗被修剪成圆圆的造型,毛茸茸、绿莹莹的一团团,点缀在草坪中或庭院前后,可爱得引人注目。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上帝视角中,人和草木一样平等而无差别。人有时或许卑微如草芥,野草却总是顽强于人。

无论它们被世间之人看见或遗忘,无论人类如何在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或上下浮沉,绵延了亿万年生生不灭的扫帚苗,总会在每一个春天,从冰封后的大地上破土萌芽,在每一个夏天,郁郁葱葱地摇曳在旷野热风中,在每一个秋天成熟、死去,在每一个冬天把自己的种子埋藏在泥土中,把生的希望和等待暂时冰封。

它从不向人间索取养分和赞誉,却用自己的存在和生机,美化环境净化自然,并且将自己的一枝一叶、一茎一芽,都化做世人餐桌上的美食或病痛中的良药,甚至枯萎后的根和秆,也可以燃烧成熊熊火苗,为贫寒之中需要它的人们送去一份救命的能量和温情。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