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冬,陈凝组织志愿者到焦村镇魏沟小学送温暖 图为陈凝(右)为留守儿童送保暖衣
“估计我是年龄最大的考生。我今年54岁,是一个有着30年党龄的新闻工作者,明年就要退休了,我想发挥余热,为山里娃打开一扇通往精彩世界的窗。”3月13日,在平顶山微报一则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消息评论区,陈凝如是留言,点赞数迅速破百。
陈凝今年54岁,目前在汝州从事报纸编审等工作。丈夫事业稳定,女儿取得硕士学位后在深圳工作,她认为自己支教“没有后顾之忧”。
支教梦起
陈凝自幼崇拜教师。1985年,她初中毕业,恰逢首个教师节,当年的中招考试作文题目为《闻建立教师节有感》,陈凝得了满分。
然而阴差阳错,陈凝没成为人民教师,而是进入了新闻行业。在日常采访工作中,她对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状况有了深入了解。去年冬天,陈凝得知自己经常做志愿服务的焦村镇魏沟村教学点因师资不足被迫撤销,内心备受触动。“魏沟村地处革命老区,这个教学点关闭,村里的孩子就要跑很远的路去其他村子上课。”陈凝希望能发挥余热,通过教育让山村孩子健康成长。
筹划圆梦
陈凝打算教语文,却担心自己未接受过专业师范教育而教不好,于是“以考代学”,备战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
陈凝晚上八九点下班,大家都要休息了,她还在灯下复习考试。由于年纪较大,记忆力减退,她需要加倍努力。
3月12日,陈凝在市十三中考点参加了小学段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时间短,加上我对教育学专业知识比较陌生,因此没有十足把握通过考试。”不过她说,“如果这次考不过,下半年继续考。”
明年3月,陈凝就要退休了,她对自己的支教生涯有了初步规划:先去魏沟村,联系动员当地资源,努力恢复原来的教学点。
“实在不行的话,就选择一个师资力量薄弱的山村支教。我教语文,再邀请朋友圈里的专业人士,开设舞蹈、唱歌、武术等课程。”陈凝说,“到时候一定建个图书角,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提升审美能力。”
朋友追随
陈凝的朋友杜爱勤是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曾任民办教师,现在汝州市东关小学兴趣社团教剪纸。3月14日上午,杜爱勤将陈凝的那条高赞评论截图转发给陈凝,并留言:“陈老师你真好,为你自豪为你骄傲。山里孩子们若需要,我和你一起当志愿者。”陈凝回复:“好!与爱同行,传递温暖!”
平顶山晚报记者曹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