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荡秋千革命烈士杨树德习近平在正定神泉的传说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03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2-22

元宵节,荡秋千

王国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清人荡秋千的情形。

《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其文十六节云:“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公输子自游楚,为载舟之戏,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曰‘钩强’,遂以钩为戏”。《涅槃经》曰:“斗轮骨轮索,其秋迁之戏乎?”

《汉武帝后庭秋千赋》曾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水秋千”。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汴京的金明池,南宋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类活动。但凡举行此类表演,它霎时可惊动上至庙堂的皇亲国戚,下至街陌的庶民百姓。据记载:此活动的秋千架固定在两艘船头之上。表演之际,船上鼓声齐鸣,杂耍艺人首先上竿耍玩,之后依次登上秋千,奋力游荡。当荡秋千者游至和秋千横梁几乎相平时,他们突然双手脱绳,凭秋千惯力纵飞空中,然后翻个空中斤斗,纵身入水……“水秋千”近似现代的跳水运动,它是宋人在杂技项目上的一个新发展,动作惊险优美而变化无穷。

现在我们常见的秋千都是架在土地上的。我们河南人说话干脆,把秋千的千字一省略,干脆叫它为秋。并把固定秋千架子杆的活儿称作缚秋,把荡秋千游戏称作打秋。

打秋的活动每年元宵节最为广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元宵节几乎村村都缚,有的大村甚至缚了好几架。那年月的秋千结构,大约在5米距离的两端各牢固在地上竖起一个由圆木捆绑组成的三角形架子,架高5米或更高一些。三角架上用一根称作秋梁的圆木连接结实,秋梁上套两个可作半圆运动的木质或铁质圆圈,俗称秋纠(儿化音)的东西。为防止秋纠向秋梁中间滑动,它的两头分别用细绳牵制。秋纠下面由秋绳连接踏秋板,秋绳有两种材质,一种是棕绳,一种是竹竿,听人说,竹秋比绳秋起得利索起得快。这种秋千是作上下游荡动作的。

另一种作圆转动作的秋千,叫转转秋。五十年前的转转秋底盘用的是牛车轴,车轴固定结实后,再绑上秋千架,因转转秋做的是圆周运动,很多人不适应。它能把人转得头晕眼花,甚至干哕。

再一种叫辘辘秋。辘辘秋更有刺激,它是在直立5-6米的高竿上先固定一个与地面平行的横木,横木一端固定一个打水的辘辘,另一端固定一个起平衡辘辘和人身重量的物体。为了奖励打秋人,还要在辘辘上方高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的地方挂上不同等级的奖品。譬如1盒烟,3盒烟,1条烟。为了人身安全,秋千下地面上还得铺一层厚厚的保护物。秋千上辘辘能随便做圆周运动,辘辘圈上的绳子缠绕两圈后两头拉近地面。蹬秋者将绳子一头固定脚上,另一头双手抓紧向下拽绳子,凭借辘辘转动把自己的身子慢慢带到秋梁上的秋辘辘处。打秋人攀到秋千横梁后,得用一只手将两绳抓在一起,腾出另一只手去摘取奖品。比辘辘高10厘米的奖品易摘,50厘米与100厘米的奖品要想摘掉,必须靠胆子和技巧,游戏人得想法骑在辘辘上面,很多人这时稍有不慎就会从秋千平梁高处平身落地。这种形式的秋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现在的秋千架子大多由铁竿组成,秋绳也改作铁链。但总感觉它的游荡效果与老式秋千不能同语。

另外,昔日元宵节中,那些争不住秋的小童仔们,便开始回家嚷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这时的长辈们为了哄孩子,会随便找根结实的绳子,在门框上、树枝上就那么一绑,儿童们便高兴地坐在秋上摇晃了,摇晃中他(她)会回报给大人们一个节日的笑脸。

元宵节缚秋活动有的村子正月初十就动手了,最迟的村子也得在十三下午缚好。秋缚好后,为了人们的安全,还得给秋架点上一炷香。

晚上是打秋最热闹的时候。那年月,大多数农村还没用上电,收音机少之又少,无电视、更无手机,明晃晃大月亮(只要不下雨雪,阴天亦一样)底下的秋千旁,又说又笑又争又吵,场面热闹非常。有一个人独蹬的;有两个人并肩背面同蹬的;有带小孩蹬的。

“下来,下来,不能耍赖皮!”在众人吆喝下,有些赖皮人才会被迫下去。“该轮我了!该轮我了!”这是争秋的声音。“带带我吧,带带我吧!”这是儿童求大人带秋的声音。“这回该带我了,这回该带我了!”这是强势儿童争秋的声音。“娘,娘,我也要打,我也要打!”这是腼腆小孩乞求大人帮助的声音。“别争,别争,这回咋说也该轮住俺了!”这是奶奶妈妈辈们帮儿孙们争秋的声音……

虽然说元宵节还在数九天气,但秋千似乎是一团火,帮助玩耍人把寒气驱逐得干干净净,使争抢打秋的人们把夜熬得很深很深。

白天,因为看得更清楚,秋起速度的高和低,令看秋者人人争着当裁判。“真造,真造,三下五除二可怼平梁了!”赏秋人这时便会发出不同的评论,像是给游戏人打分。

秋千上升的快慢,与打秋人分绳的力气与技术有关。所谓分绳,即游戏者在蹬秋的同时用双臂将秋绳向两边撑开的技巧。为此,技术娴熟的打秋者,每每上场总会下意识地将秋纠向左右摆几下。不过要想秋千起高得快,除了用力尽量将秋绳分得远一点外,还得掐好分绳的时间点,这是一个关键。这个时间点应在秋千刚向下回落的时候进行,错前错后都影响着秋千起升的效果。

打秋千除了蹬秋外,还有送秋与悠秋之说。送秋就是一个人坐在秋踏板上,让另一个人站在后面用手向前推着悠荡。悠秋是体弱人的活儿,他们因无力量蹬高,会稍蹬一会,便利用惯力悠一会。停会再蹬几下,再悠一会。

壮劳力打秋时,为了压秋踏板,往往会让一个小孩坐在踏板上。秋千在荡漾的过程中,从高处向下俯冲的那一刹那,坐在踏板上的孩子有一种提心吊胆的害怕感,有的可能被吓得噢噢直哭!这时围观人群中便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丢手抱滴脑!丢手抱滴脑!”这一时间中,真正丢手的事情还确实发生过,那一刻是十分的惊心动魄,由此还摔伤过一些儿童。有被众人唤作“秋毛”的儿童,死皮赖脸,坐在秋板上就是不下去,这个人带罢他还让那个人再带,他下秋板不是被长辈大声呵斥,便是被比他更强势者死拽下去。

过去听说过一个笑话,韩复榘看到打篮球乱抢的场面时突发奇想,对身边人说,一群人争那一个球,每人给发一个,各打各的,看他们还争不争!荡秋千也是越争越吵越热闹,那是一种气氛。笔者曾见过在没人争抢的情况下,连“秋毛”们荡会儿也没有了兴趣,没人撵自个打着打着便不打了。

元宵节的秋千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被人们戏称“犟十七”。秋架子过了十七就要被拆掉,因为,元宵已过,春耕大忙即到来,人们该向节日拜拜了。

秋千架子拆后,新一年的劳碌就又开始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