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岭提线木偶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8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2-20

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油布伞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北宋画家张择端著名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已经有了油布伞的踪影。油布伞本色朴素、环保、简约、豪放、原生态、返璞归真,与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现代伞相比,油布伞更别具一格。我市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马氏永和号油布伞

近日,记者采访了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马建国。据马建国介绍,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马氏一世祖登选公18世纪中期学习制作油布伞开始,马家五代人秉承“诚信为本,质量第一,服务百姓”家训,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几经风雨和劫难,生产地先后从西安迁至汝州,又迁至禹州顺店镇,再迁回临汝县(今汝州市),几经辗转,才得承继。

“三世祖守河公是为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马建国告诉记者,马家三世祖守河公性格耿直,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善于思考,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创新了马氏制伞工艺和桐油熬制技术,提高了马氏油布伞的质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制伞技艺。

据了解,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独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雨伞使用寿命长。传统雨伞一般使用期为25~30年,守河公制作的油布伞可用40年~50年。原因在于守河公以拧成麻花状的铁丝代替竹质樑作为雨伞张合的关键部件———伞撑,使油布伞撑变得轻巧大方,又结实耐用,大大提高了伞撑的使用寿命。二是桐油配制秘方科学独特,熬制技术操作性强,可控性高,便于掌握和传承,节约了原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是工艺先进,使用缝纫机实现了部分环节的机制化,解放了劳动力,节约了工时,针线也更加细致美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四是伞衣以光洁、密实的机织细布(洋布)代替当地农民织的老粗布,桐油涂刷起来更容易、更均匀、更节约,油布结合得更好。1952年守河公改进营销手段,购置德国自行车跑市场,大大提高了业务员工作效率和本地市场的占有度,又使马氏永和号油布伞远销洛阳、登封、禹州、宝丰、鲁山、郏县等市(县)。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自南方的现代雨伞大举北进,马氏永和号油布伞的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这项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逐渐陷入了低谷困境中。“但是我们家族并没有因此放弃这项传统技艺。在改革开放后期,马家又重整旗鼓,恢复生产,制作了一批批质优、价廉的油布伞,深受消费者欢迎。1982年曾获得省供销社系统产品二等奖;新设计的六合桐油布伞在2021年中国洛阳‘三彩杯’创意设计大赛中获银奖,并申报国家专利,被云南和海南民族博物馆收藏。”马建国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明正德年间我市就有出产棉布,再加上我市夏、秋多雨,这为马氏油布伞制作技艺在原材料和市场等方面提供了条件。解放前主要分布在西安、禹州及我市地区制作和销售。解放后主要在我市生产,销售郏县、禹州等地。目前,马氏第五代传人分布全国多个地区,除了我市外,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江苏省苏州市及省内洛阳市、禹州市等地从事传统和各种工艺伞制作,满足个人和戏曲演出需求等。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马建国正在制作油布伞伞架

在活动中展示非遗牌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