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岭提线木偶马氏永和号油布伞制作技艺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8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2-20

吴岭提线木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吊线子戏”,是古老珍稀戏种。小屯镇吴岭村位于汝州市东南的丘陵地区,这里地理环境恶劣,被称为“四十五里虎狼爬岭”。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更需要娱乐,吴岭提线木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像一颗生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草,顽强而又倔强地成长着。

提线木偶人物

12月17日,记者驱车将近30公里来到小屯镇吴岭村,见到了今年80岁的吴岭提线木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如。在孙如家中,刚进门记者就看到四个写有“提线木偶”红色字样的古朴箱子罗列摆放着。“这四个大箱子里装的是提线木偶的各种人物,我现在年龄大了翻腾(操作)一次不容易。”孙如告诉记者。

“这个是‘关公’,是表演‘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你看这一个人物上面就有十几根很细的线连着,一不小心就容易让线纠缠在一起弄成死结。”在记者的帮助下,孙如取下两只箱子打开上面的铜锁,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木偶人物展示着。

只见他单手操作吊在木偶上面的纤细线绳,木偶便灵活、生动地在记者面前舞动了起来,挥刀、骑马、跳跃,好像是木偶自己在动。“一个木偶身上都挂有10根以上的线,我一个人可以通过杆子同时操动4个木偶。”孙如自豪地说,“这些木偶都是我自己雕刻的,木偶制作小巧、灵活,很受群众的喜爱。”

据了解,吴岭村提线木偶创建于1910年前后,提线木偶戏,早期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据孙如介绍,他的父亲和爷爷以前都是走街串户的卖货郎。在农闲时节,父亲及爷爷会挑着担子到外地去卖一些小货物,提线木偶戏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必备手艺。那个年代,寻常百姓的文化娱乐项目非常少,能坐在戏台子前看戏的都是大户家的有钱人,大部分群众平时都没有娱乐项目。为了能更好地销售货物,他们就用提线木偶给群众表演节目,在现场赢得人气、聚拢群众才能卖掉货物。

“我记得,父亲每出去一次就是好几个月,挑的箱子里卖得最多的是绣花针。家里种完秋作物后,他就收拾好担子出去了,一直到春节才回来。担子上通常挑着两个箱子,一个里面装的是要卖的货物,另一个里面装的就是提线木偶。没办法,那时候家里穷,又没有别的手艺,只能靠这个赚点钱。”孙如说。

“我是20岁左右开始接触提线木偶的,先是学木偶人物雕刻,每个人物要根据他的特点雕刻出不同的面部表情,而且木偶的每个部位都要是灵活的,这样操作起来才能更生动。”据孙如介绍,雕刻一个木偶,通常需要3天时间,他现在雕刻的这套已经是第四套木偶了。里面有《西游记》《三国演义》《八仙过海》《水浒传》等多部名著里的几十个木偶人物。

“现在年龄大了,出去表演一次要拉四个大箱子,体力上有些吃不消,而且要6个人参加,年轻人又大多看不上这种手艺,所以这两年很少表演,只有在市里搞一些大型活动时,才去表演一次。”孙如告诉记者。

“不过让我想不到的是,每次去表演,群众都很喜欢,围着小摊看不够,还有人问这、问那很感兴趣。”孙如希望以后能进一步改造提升吴岭提线木偶的设备和表演方式,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让这门传统文化艺术继续发挥他的文化效应。

据了解,吴岭提线木偶不同于其他木偶,为方便携带和满足表演的需要,以小布屋幕后操作的形式,一人幕后操作,一人屋外使用傀儡调演说。平时少有人看,逢年过节时作为地方特色剧种,才在广场、集镇、闹市区一露身手。主要包括偶像雕刻制作、舞台搭建、表演者旁白等。2016年12月,吴岭提线木偶被审批为第三批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孙如打开箱子向记者介绍提线木偶

雕刻木偶头像

存放提线木偶的四个古朴箱子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