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荆紫关祭祖女娲颂银杏赋坍塌的大堰到老师家喝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5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1-05

此去经年荆紫关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旭日东升,薄雾迷离。

柔软的秋阳,在丹江边的古镇荆紫关,缓缓地升腾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所有的行程目的地充满了不确定性。匆匆到达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的淅川县荆紫关古镇时,已是暮色苍茫的黄昏时分。

此时,古镇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刚刚拉开夜幕的高潮。

一行人顾不得洗漱歇息,趁着暮色急遽赶往一河之隔的白浪街,一睹“三省石”的风采。

一切安在。仍是那贾平凹曾描述过的白浪街,仍是那见怪不怪的街民,仍是那栉风沐雨的“三省石”。

一棵老柳树斜倚着碑亭。这是一座不多见的三角亭,亭内一块露出地面的三棱石,一面朝西,一面朝东南,一面朝东北,朝相对的方向分别刻着“豫”“陕”“鄂”字样。下边有渠水穿街心而过,人称“三省溪”。自古以来,以三棱石中心为起点,朝西的一面归陕西管;朝东南的一面归湖北管;朝东北的一面归河南管。于是,一条三省混居的不足百十户人的小街,就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鸡鸣闻三省”的去处,而街中央这块神奇的三棱石,便被称作“三省石”。

同伴迫不及待地将脚踏了上去,笑称,终于“一脚踏三省”了。

在“三省客栈”的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一脚踏三省舒心满志,半杯醉众宾荡气回肠。”左右的墙上还挂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等牌匾,以及贾平凹的散文《白浪街》。亭边小卖店的老板和路上的居民已经对如此好奇的客人司空见惯了,只是漠然地看着一行人拿着手机从各个角度对着神奇的三棱石狂拍。

夜幕渐渐降了下来,没有路灯的街面空荡荡、黑黢黢的,心满意足的一行人摸黑赶往河那边的荆紫关。与冷清的白浪街相比,这里灯火正旺。

匆匆吃饭歇息,一夜无话。清晨起身,在古街上溜达一圈,才有幸一睹荆紫关全貌。

荆紫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传公元前304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于是此地就取名叫“荆子口”。到了明朝中叶,明王朝派官兵千余人来驻守,并改“荆子口”为“荆子堡”。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紫色的荆花。清朝初年,当地人又把“荆子堡”改为“荆子关”,从此便一直沿用至今。

白居易曾写有一首叫《晚春重到集贤院》的诗,曰:“满砌荆花铺紫毯,隔墙榆荚撒青钱。”这里常见的这种小花,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春天开花,花呈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当地人时常把荆紫关叫“荆关”,并不无自豪地称,“除了县城,我们这里最热闹”。

荆紫关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素有“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其兴起与发展与丹江有着不解之缘。丹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这里西去600里的商于古道直通关中,东出直下南阳到荆襄。历史上的丹江,曾是一条沟通华夏大地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北接秦川、南通鄂渚。”淅川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

这条古街,紧贴丹江依势而建。通过过道,能直抵江边。站在街上,就能听到丹江昼夜不息的流水声。

据记载,这条古街形成于公元1772年前后。该街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五华里,街道两旁有房舍楼阁2200多间。1500余间清代建筑门面,房门多木板嵌成,昼抽夜闭。门面之后多是一进几个院落,两侧有对称的厢房。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每一院落的门面房两侧,都有白墙灰瓦封火山高叠。其意在阻断意外的火灾,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程度。

踏着青褐色石板,走在黑白色调翘檐雕饰、古色古香长约五里的廊檐下,一块块合拢关闭的黑木板嵌成的房门,门楣上悬挂着经过风雨冲刷模糊了店名的牌匾,以及墙角斑驳、残破的青砖和土坯向我们诉说着荆紫关从唐朝就开始的繁盛。彼时,长安的物资很大程度要靠丹江的河运。荆紫关作为丹江的中转之地,码头上每天都是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到了明代,荆紫关已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

不忍惊醒古镇沉睡中的历史,这里注定要依水而立,等待光阴收割,纵深的传承还持续在古老的建筑里述说,如丹江水般随波起伏。坚硬的身板被石阶抬起,既能在低处朴实,也可以攀上炊烟,接近历史的容颜,展示给每个接近者。

古街上现今保存有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江西馆、平浪宫等典型建筑,和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等。其关门建于1914年,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其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

平浪宫位于古街东侧,其形制最为古朴奇特:前宫面阔3间,进深2间,屋檐高翘。门楣上嵌一块大理石竖匾,上刻“平浪宫”三字;两侧墙壁各有一大圆窗,圆窗上方左刻“风平”、右刻“浪静”;门前左右高台之上,南钟楼北鼓楼与前宫比肩而立。两楼造型相同,四正四方。三层木楼高叠,纯榫卯四角攒尖。尖顶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风调雨顺”四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每个檐尖都装饰木雕龙头,龙头挂风铃。两楼内各有四根大柱、十二根小柱,寓意四季十二个月。整体看,飞檐翘角,重梁架构,古朴典雅。一宫两楼并肩立于街中,从每个角度看皆重叠如浪。

中宫亦为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均有砖雕。宫内有水牛精、黑龙精、蛤蚌精及龟精等塑像;经中庭向东是后宫,即杨泗神(道教水神)殿。殿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江盛水水满江风平浪静”,下联是“人敬神神佑人祥和惠安”,横额“神通广大”。屋内杨泗爷龙袍玉带,右手宝剑,左手避水珠,两旁侍立四名虾兵蟹将。

据碑文所记,平浪宫建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是供奉水神杨泗爷的神庙。它是船工、船商集资而建,也是船工娱乐、集会之地。

街中的山陕会馆位于古街东侧,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还有府台衙门、禹皇宫、万寿宫……其建筑虽然气势恢宏,但因地势所限,均面积不大。

悠久的历史,自然有优美的传说与不凡的经历。

与江南古镇相比,这里显得更为质朴和宁静,而且,拥有更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千百年来,这里七百多间明清古建筑一直保持着它的原貌。

如今的荆紫关,早已习惯与恬淡寡欲交流,挨挤着晨烟,簇拥着暮曲,最后以一种慢,慢成干涸的丹江石,慢成历史与历史垒成的凝重,如石头碰着石头般坚定。

越来越多的游人,越来越多的脚步声;越来越通畅的道路,越来越近的诗与远方。街上的游人流动起来后,恍惚间,街市就不仅仅是车水马龙了,一轴长卷《清明上河图》,正在眼前徐徐铺展。

瞬间,光阴跌至此去经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