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题目,有人不禁要问:“祖咏明明是洛阳人,为何竟成了汝州的文学人物呢?”读者且慢质询,笔者自有分辩。
元代辛文房所编撰的《唐才子传》载:
祖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杜绾榜进士。有文名,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少与王维为吟侣,维在济州,寓官舍,赠祖三诗,有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盖亦流落不遇,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有诗一卷,传于世。
既然祖咏“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可见笔者所言不谬。
祖咏(699年—746年),唐代诗人。原籍洛阳,后移居汝州,故可称为汝州文学人物,或者为迁居汝州的文学人物。他因在家中排名老三,又叫祖三。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为人狂放不羁,与王维友善,相互常有唱和。开元九年(721年),赴长安参加考试未中。祖咏离开尚书省时,写下了《尚书省门吟》:“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此事当时轰动很大,祖咏的才气和自负亦随着那些返家的落第举子传播各地。
开元十一年(723年)底,祖咏第二次进京赴试。次年正月,登杜绾榜进士,经宰相张说推荐为驾部员外郎,掌管舆辇、传乘、邮驿之事。因张说当时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尤重词学之士,一批文人学士如张九龄、贺知章、王维、王翰、卢象等常游其门,祖咏被张说看中,使他得以与张九龄、王翰等名诗人交往。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张说罢知政事,失去了宰相职位,他提拔的一些人先后或罢官或贬职。祖咏被免官后,回洛阳家中闲居。同年,王翰贬至汝州任刺史,上任路过洛阳时看望了祖咏。闲居无事的祖咏就送王翰上任,顺便游玩了汝州的名胜,被汝州秀丽的山河所吸引,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于是他回洛阳变卖了家产来到汝州,在王翰的帮助下购地建起了自己的汝坟山庄,过起了田园生活。尽管他迁家至汝州的原因是“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独愁常废卷,多病久离群”(《汝坟别业》)。但“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的田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全新的世界,使之从困惑中解脱了出来。山水秀丽的汝州,让他从城市的喧嚣中重返清新和自然。他在《田家即事》中描述的隐居生活的确让人陶醉: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
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
余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
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当然,在汝州隐居的祖咏自然也少不了文友的拜会,他的汝坟山庄成了来往诗友的休闲之所。在洛阳任河南府司的卢象专程到汝州看望他。他在《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记下了这件事:
淹留岁将晏,久废南山期。
旧业不见弃,还山从此辞。
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
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
非君一延首,谁慰遥相思。
后来王翰再贬仙州(今叶县)任长史,他们仍然互相往来。一年秋天,王翰到汝州看望他,他心里非常高兴,一气写成了《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
秋天闻好鸟,惊起出帘帷。
却念殊方月,能鸣巳后时。
迁乔诚可早,出谷此何迟。
顾影惭无对,怀群空所思。
凄凉岁欲晚,萧索燕将辞。
留听未终曲,弥令心独悲。
高飞凭力致,巧啭任天姿。
返覆知而静,间关断若遗。
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因公干路过汝州,拜会了祖咏,在祖咏的陪同下畅游汝州香积寺(风穴寺),写下了《过香积寺》的五言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祖咏在汝坟山庄留宿王维,与之促膝畅谈。他在《答王维留宿》一诗中写道: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
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
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