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校今年秋季开学实施的延时服务政策,不仅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家长好评的是,学生在这个延时阶段有相关的兴趣课程的培养,比如剪纸,画画,美术,声乐等,各项艺术活动也是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活动的背后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些任务,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得到好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学校在延时服务的具体内容上,还存在着一些教师将延时服务简单转变成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不良现象。因此,解决接孩子难,从简单的“托管”照看升级到丰富的延时服务,更符合社会期待。延时离校的两个小时,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难得的课外时间,如果只是单纯地集中起来做作业、玩游戏,等候家长来接,意义较为有限,尽量使得活动更丰富、孩子更有兴趣,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多的裨益,这是服务提质的关键。
笔者认为,促进延时服务升级换代,应当精准定位延时服务的内涵。延时服务不是学校课程的延续,更准确地说,更应该是学生课外活动因为家长延时接孩子在校内的集中。换言之,可以说是学校通过组织服务,代替家长在照管孩子的同时,带着孩子开展有益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当以非课业为主,并不简单局限在校内,应与校内的课堂教育形成互补。简单地说,就是有针对性地寓活动于教育,提供校内课堂无法解决或者功能较弱的教育服务,如组织孩子开展体育、科技、艺术培训,不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文博等场所,开展参观、学习、训练、体验等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此,既不让延时服务成为学生的负担,助推“起跑线”焦虑,也会让延时服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营养餐”,喜闻乐见,快乐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