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心小屋看徐庄扶贫街头巷尾身边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大检查违建户主不露面蹲守执法终拆除图片新闻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打开贫困户幸福门 2018年度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完成进度汇报表要闻简报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9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7-11-27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打开贫困户幸福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宋乐义)家住寄料镇平王宋村的贫困户霍小松,家中共有三口人,主要经济来源是靠霍小松打一些零工,妻子赵金女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常年药不离身,孙女霍晓梦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2016年,该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霍小松妻子赵金女被介绍到九峰山旅游公司打扫景区卫生,每月工资900元,丈夫霍小松在平王宋易地搬迁项目中也参与施工,每月工资3000元,已达到初步稳定脱贫目标。

在全省同步搬迁政策出台前,我市先行先试,对同步搬迁户,每人补贴1.2万元;今年6月份,按照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策,除了财政补助的人均1万元资金由同步搬迁户自筹以外,我市将同步搬迁户的资金补贴提高至每人2万元,减轻非贫困户的搬迁压力。同时,对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免费享受集中安置点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非贫困户参与搬迁的积极性。焦村镇槐树村安置区共搬迁162户5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325人,同步搬迁户72户267人,在优惠政策支持下,非贫困户积极参与,达到了槐树村整村搬迁、群众拎包入住的良好效果。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我市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重、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重的理念和思路,在抓好搬迁建房的同时,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实施转移就业扶贫,我市依托汝绣产业园区,在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汝绣学院,建立企业实训基地,由政府买单,免费对18至45岁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到园区就业,实现从贫困人口到产业工人的转变。目前,已有586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上岗,人均工资每月3000元以上,达到“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效果,年底前可实现3860名贫困群众在园区就业安置。

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在选定安置点的同时,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先后组织宏翔生物、坤元农牧等1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覆盖全部集中安置点,为贫困群众提供畜牧养殖、高效农作物种植等致富增收项目,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同时,按照市属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分包一个贫困村的原则,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与光伏产业结合。利用贫困山区的荒山荒坡,建设89个村级地面光伏电站;利用贫困村村室、学校屋顶等建设52个村级分布式电站。投入使用后,年售电收入扣除偿还贷款和相应税金后,10%作为运行维护费用,其余全部作为贫困户收益,每位贫困户均能入股分红,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达到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效果。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搬迁的贫困村大多位于风景秀丽山区、历史文化古迹遗存多的实际,策划包装一批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增加搬迁群众土地流转、企业就业、闲置房屋租赁三部分收入。目前,南天门观光农业、九峰山旅游景区等6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推进,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贫困地区民生福祉的关键战役和重中之重。我市将在进一步加快搬迁项目建设进度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有机结合,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能就业、有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