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汝县抗日根据地所在位置
汝州市大峪镇旧称大峪店,位于汝州、登封、禹州、郏县交界处,这里山大沟深,纵横交错,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后期的1945年3月至8月28日,根据河南抗日斗争形势和军政首脑机关安全需要,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等河南军区主要领导人移驻大峪店地区,使大峪店地区不仅成为整个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也是河南军区第一、第三、第四支队及张之朴领导的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重要活动中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豫西,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河南战役的爆发及豫西沦陷
(一)河南战役的爆发
1944年4月18日,日本侵略军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调集9万余人的兵力,疯狂地发动了河南战役,从豫北、豫南、晋南三个方向,向豫西、豫中地区大举进攻。国民党40万大军,在日军进攻面前,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在短短37天中,包括汝州在内的河南38座县城先后被日军占领。
(二)日军在汝州犯下的暴行
1944年5月3日,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由郏县出发进攻汝州城。驻守在汝州城的国民党十三军,经过短暂抵抗后,弃城而逃。5月4日汝州城被日军占领。
日军占领汝州后,勾结地方伪、顽势力,先后在临汝镇的冯店和鳌头山、蟒川镇的黑龙庙、陵头的段子铺、米庙镇的一五张村等一些集镇、交通要道设立据点,肆意烧杀奸淫,抢夺民财,犯下滔天罪行。据《汝州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统计,日军占领汝州期间,共杀死群众1345人、打伤群众4591人、抓走民夫1227人、强奸妇女1135人、烧毁民房1081间、宰杀牲畜10771头、拉走牛马车282辆、抢走粮食数百万斤。全县18万多人流离失所,逃离汝州。1943年,全县有36.4万人。抗战胜利后,全县仅有23.8万人。
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及伟大的战略部署
为了解放河南苦难同胞,收复失地,打败日本侵略者,远在延安的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及时作出:“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控制中原战略要地”的战略部署,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94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向河南发展给北方局的指示》中,明确要求从太行、太岳派遣部队挺进豫西,“逐渐深入登封、临汝、密县、禹县、襄城、鲁山及新安南北山区,开辟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进军的部署命令》和《关于发展河南敌后工作的指示》,要求入豫部队:“插入敌顽之间的空隙地区,迅速发动群众抗日,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的指示,为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解放区,准备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英明决策。
皮徐支队挺进豫西及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和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的直接领导指挥下,首先由太行区党委、军区调集部队和地方干部1700余人组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亦称先遣支队、皮徐支队、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后改为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一支队)。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同时成立豫西地委,徐子荣任书记。1944年9月5日,皮徐支队在林县郭家园举行成立及誓师大会。6日出发南下,22日在济源县河清口渡过黄河,进入豫西,横越陇海铁路,过洛河、伊河,向嵩山、箕山地区挺进。30日,夜袭了日军正在登封修建的飞机场,消灭敌人一部,解救修机场的民工近万人。首战告捷,鼓舞了我军士气,扩大了我党我军在河南的政治影响。10月12日,攻打了巩县黑石关据点,消灭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百余人,解放修铁路桥的民工2000多人。
为了站稳脚跟,尽快开辟抗日根据地,1944年10月3日,皮徐支队和豫西地委在登封县白栗坪召开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工作部署,决定把郑州以南、洛阳以东地区划为箕山、嵩山两个战略区,把正规部队分散开,采取小部队活动,打击敌伪及坚持反共的顽固势力;加强政治宣传工作,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和政策,颁发了约法五章的布告,广为散发、张贴。为了发动群众,迷惑敌人和熟悉地形,部队兵分四路赴登封、偃师、伊川、临汝、巩县、荥阳等县进行政治宣传,并坚决打击日伪汉奸活动。
八路军进入豫西后,像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对敌人威胁很大。因此,日、伪集中兵力疯狂地频繁向我根据地进行“扫荡”、“清剿”。加之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密令顽军对付我军,并配合日伪军进行“扫荡”,斗争形势异常尖锐复杂。
皮徐支队和豫西地委经过三个多月反扫荡、反清剿、反磨擦的艰苦斗争,取得很大的胜利,打击了日伪顽的嚣张气焰,恢复建立了10个县党的组织,先后成立了嵩山、箕山两个工委、专署和偃师、伊川、临汝、巩县、登封、荥阳等10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及伊洛办事处,以嵩山为中心的河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河南军区的成立及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壮大
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944年10月,决定建立中共河南区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任命王树声为河南军区及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员,戴季英为河南区党委书记兼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政委。
中央对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极为重视,毛主席在延安分别接见了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的领导人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同志,并作重要指示。毛主席指出:你们这次南下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深入河南敌后,以嵩山为依托,在三点洛阳、许昌、郑州)两线(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线)之间,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紧紧咬住敌人,牵制三点两线之敌人西进,保卫大西北,沟通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战略联系,发展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等同志,分析了河南的形势,研究了工作部署,加紧进行了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的组建工作。1944年10月底,进军河南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11月从延安分两批开赴河南,出发前,中央机关举行了欢送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南下的干部、战士挺进河南敌后,要奋勇杀敌,依靠和团结群众,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加强政权建设,逐步建立各级抗日人民政府,迅速打开豫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14日,继皮徐支队挺进豫西之后,由太岳军区组建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1500余人,在司令员兼政委刘聚奎率领下,渡过黄河,进入新安、渑池等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机关。12月底,皮徐支队及豫西抗日第二支队共作战139次,解放村庄4676个,人口100余万。
1944年12月24日,刘子久、韩钧率领的部队和干部进入豫西,与刘聚奎部会合。
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领部队和干部,从济源县过黄河,在新安、渑池与刘子久、韩钧、刘奎聚部会合后,召开了支队、分区领导干部会议,研究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决定建立豫西二地委、二分区和二专署。2月20日,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发出了进入河南后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国民革命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八大主张》,号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河南同胞联合起来,保卫国家民族,保卫河南,保卫家乡。之后,王树声、戴季英率领部队继续南进,2月26日到达登封县白栗坪,与皮徐支队胜利会师。3月2日,在登封县东白栗坪村召开军队和各县领导人会议,王、戴传达了中央关于建立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和进入河南的部队统一整编的决定。自此,由河南军区区党委集中统一指挥了豫西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了豫西解放区党、政、军的领导,依托已有的基础,扩张展开,在北抵黄河,南至南召、襄城,西迄陕州、嵩县,东达新郑、许昌等豫西26个县境2万多平方公里、3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进行抗日活动,使我党我军的声势大振。
该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 李翔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