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科里,几名护士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而其中一位男护士显得格外抢眼:他身穿护士服、戴着口罩,身高却比其他女护士高出不少;他动作灵活、说话干练,展现出对护士工作游刃有余的姿态。
他叫杨磊,今年25岁,2018年毕业于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年进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也是市人民医院为数不多男护士中的一员。
众所周知,护士行业长期以来一直由女性主导,少有男护士的影踪,加上传统世俗的偏见,很多人不愿接受男护士的护理,刚参加工作的他同样也有过这样的尴尬。记得在给一位身材发福的中年妇女输液时,患者担心他的技术拒绝了他的护理,然而随后几个女护士都由于患者的血管条件太差没能穿刺成功,这时他放下了各种顾虑,自告奋勇为患者成功穿刺,患者也为之前的怀疑而道歉,并向他竖起了赞许的大拇指。
须眉不让巾帼,他不仅有男性充沛的精力、灵敏的反应,同时也具有女性的温柔细致和体贴。“我们更努力地钻研工作,希望做得更好。”杨磊回忆道,刚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时候,为了充分掌握穿刺的技巧,他给自己穿刺,一针不够,就再来一针,力争用精湛的技术说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刻苦钻研,杨磊的护理水平逐渐提高,并逐步获得了患者、家属和同事们的肯定。
虽然经过了护理专业3年系统的学习,当初次面对危重病人满身的导管、线路以及各种精密仪器时,他还是茫然了。但他很快镇静下来,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就像医院里的“全能冠军”,需要掌握各专科知识与技术,更需要求精、求高、求快、求准,才能及时、准确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以最快速度挽救病人的生命。杨磊不仅认真学习各项护理操作及专科疾病的护理,还注重培养临床预见性思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他早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并成了科室的护理骨干。
在工作实践中,杨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积极参加院内外组织的各项学习并在科室开展护理新技术活动。重症监护室病人通常住院周期长,外周血管普遍不好,再加上药物复杂多样,血管刺激严重,普通的外周静脉穿刺非常困难,普遍存在反复穿刺失败,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痛苦。2020年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脑出血病人,老人住院半个多月,身上的血管非常不好,反复穿刺给老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杨磊一边安抚病人一边思考怎样才能解决这一困难,通过下班以后查阅资料、询问在上级医院的同学,得知中线导管适合重症监护室,便向医院领导申请进修学习中线导管。
在护理部和科室护士长的带领下,杨磊一直致力于践行静脉治疗行业标准,2020年11月15日重症医学科中线导管技术顺利开展,随后几个月该院成功开展了30余例经外周中线静脉导管置管术,并培养了多名技术能手,为患者的血管保驾护航,为重症病人解除后顾之忧。
“杨磊就是我们科室的‘宝贝’。”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靳彩娜说,在重症医学科这样的科室,男护士在体力、观察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医生和女护士都喜欢跟他搭档。
作为护理行业少有的男性,杨磊明白护理工作是平凡却充满爱心的事业。尤其是经历了新冠肺炎后,以“90后男护天使团”为代表的白衣天使大义凌然、舍己救人的高贵形象深深印入了杨磊的脑海。“我一直坚信男护士在这个领域的价值所在,并将执着于自己的选择。”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通讯员 王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