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磬 青春向党初夏,你好!我是一粒微尘忘不掉的母亲节秦淮贡院 亦歌亦泣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3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5-18

秦淮贡院 亦歌亦泣

虢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游走江南贡院,秦淮河的水声,回响在我的耳畔,如诗如歌,如泣如诉。

江南贡院,古代江南最大的省级选拔人才考试“乡试”考场,一举一动,一兴一衰,一乱一治,举国瞩目。

丁丑年暮春的一天,在南京夫子庙,我离开摩肩接踵的人群,拐入还算清静的江南贡院。

接近午时的春光,已经略略有些热燥,黄白的阳光刺入方方正正的一大块水域,微风袭来,金光散射开来,晃得人有些眼晕。走过巍峨的贡院牌坊,我的眼睛躲避着方池子刺目的潋滟水光,左转跨过镌刻三甲的青石地面,默读着粉白墙壁上书写的《千字文》大字,沿着黛色连瓦镶嵌的回廊,渐渐沉入一段风雨科举的往事之中。

在江南贡院遗址的地下三层,阴凉让我倍感清醒。这个中国最大的科举博物馆,把最翔实的古代科举实物资料存放于冰凉的地下,我想应该是别有用意的一种布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肇始于隋朝,止于1905年,前后历经1322年。一个废除隋朝以前由官府推荐人才制度,变为建立公开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创举,后经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四级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何最终轰然崩溃。

而这个庞大的考试制度体系的解体,也让曾经鼎盛时期占地450亩,一次可容纳20644名考生,先后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的江南贡院,最终成为夫子庙景区的一个片段。

历史总是在百转千回、柳暗花明、风雨凄凄、世事无常的漩涡中不知不觉中前行的,一如我行走于百转千回、曲径通幽的地下博物馆。

这些迷宫一般的地下建筑,这些忽明忽暗的灯光,这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古代实物,这些亦真亦幻的现代表现手法,都让我失却了时空感。

遥想盛世时的江南贡院,那是怎样的一座布置严密的人才选拔考场。经过童生考试成为秀才的知识分子,等到三年一次的乡试开科,走进贡院考场,要经过三道搜身,不仅身上的穿戴要被搜个底朝天,而且携带的笔墨纸砚、吃的食物也要从里到外接受“安检”,比如毛笔笔管要拧开,带的点心也要当场被官兵切成小瓣,以检查有无夹带小抄。

在贡院内,考生考试的号舍中央建有一座“明远楼”,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整个考场内的适时情况,防止考场作弊现象发生。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墙顶布满了带刺的荆棘,所以贡院又有“棘闱”的别称。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这就是现在著名的“贡院街”。

遥想乡试期间,贡院围墙的内外布满了兵丁,戒备森严,老百姓望而生畏,哪还敢心生舞弊歹念。即便是有舞弊的考生蒙混过了前两道关,到了最后一道“龙门”,近乎被脱光的搜身,若被查出有舞弊行为,不仅考生将面临终生被禁考和禁仕、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的惩罚,就连前两道搜身的兵丁也要一同治罪。如此严厉的考场秩序,令人不寒而栗。

遥想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考生,终于等到了三年一次的秋闱,在兵丁的虎视眈眈搜身下,走进考场,在一排排多达两万多间号舍的偌大场子里,默读着《千字文》的每一个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间小小号舍,是怎样的一种诚惶诚恐。

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号舍,则早已经迷失了方向。小小的号舍,宽不过四尺,只可以勉强转身。掀开木板进去坐下,再放回木板作为答卷的桌子,更觉得身陷囹圄。接下来的九天七夜,要在这小小的栖身之所连考三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深四尺、宽三尺的小小号舍,只有上厕所才能离开号舍片刻。

囚犯一般的考场生活,除了考试时间的搜肠刮肚、字斟句酌,大部分时间就是无聊地等待下一场考试。坐在号舍内,回望空空的三面青砖墙壁,面前就是狭长的寂静无声的通道。

秋天正是风雨强袭的季节。每遇风雨,穷人家的考生买不起遮挡风雨的门帘和御寒的衣服,号舍淋湿大半,自己也浑身湿冷,深夜躺在亦桌亦床的狭小空间,辗转反侧,或饥饿难耐,或湿冷煎熬,思量自己求取功名的坎坎坷坷,如今十年寒窗苦读之后的结局尚未可知,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不免生出几分悲凉。

更有命运多舛者,经历九天七夜的身心折磨,中途病倒、被潜藏在瓦顶里的毒蛇咬伤甚至身亡的考生也屡屡发生。江南贡院的一场乡试,改写了多少知识分子的命运,有因为金榜题名从此锦绣前程,又因为名落孙山从此穷困潦倒,天壤之别的命运转折,读来令人啼笑皆非、五味杂陈。

如此能够决定人生命运的江南贡院,注定要演绎出太多太多的大起大落、剧情反转、扑朔迷离的复杂故事,有鱼跃龙门,有虎落平阳,有鱼龙混杂,有刚正不阿,有趋炎附势,有偷梁换柱,有作奸犯科,有不白之冤。一座江南贡院,就是真实生活中生旦净末丑角色粉墨登场最好的舞台。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良恶忠奸。如此缜密的科举制度,依然逃脱不了舞弊的袭扰。从明朝洪武三十年的科举冤案到清朝顺治十四年的科场蜚闻案到清朝康熙年间的科举舞弊案,有多少考生因不满放榜结果而大闹贡院,有多少受牵连的官员被撤职查办,更有多少的正直官员却死于不白之冤。

江南贡院,就是一座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亦真亦幻的江湖演绎场。再公平公正的制度,缺失了恪守的原则而由人为操弄,一样沦为游戏的工具。

当这样的原则底线沦为逢场作戏的遮羞布,当这样的底线原则沦为标榜假仁假义的文明棍,当这样的底线原则沦为名存实亡的瘪鸡肋,我想,江南贡院迟早会走到1905年破产的那一天的。

然而,一个在中国持续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之所以能够沿袭如此之久,并被亚洲、欧美一些国家所借鉴,必有其可汲取的可贵之处。我想,这也许是江南贡院成为夫子庙景区三大文化建筑群之一的原由吧。

眼前豁然开朗,原来,不知不觉,我已走出了阴冷的地下博物馆。

我拾级而上,穿过明远楼的门洞,徜徉于狭长的号舍通道。这些在遗址上复原的号舍,方大的青砖,笔直的勾缝,交错的黛瓦,坚固的墙体,我却读到了它背后的辛酸往事。

虽然早已过了那个时代,我也非一介书生,但端坐在号舍的桌案后,我依然如当年辛苦求取功名的学子一样,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愫。坐在这间号舍,有十年寒窗奔波之后的终于入定,有面壁十年希冀的即将破壁,有最终能否金榜题名的忐忑不安,有落第之后无颜愧见的江东父老。

这间号舍,不知曾坐过了多少的寒儒,有人金榜题名后“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人屡试不第遂看破科场,有人穷困潦倒甚至客死他乡。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我想,如果那些不第者有太白先生的豁达,或许会少一些伤感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既焉知非福,何不多一些泰然与从容。

然而,作为科举的局外人,我早已看惯了秋月春风。如若让我穿越到彼时的江南贡院,或许我也早已是那万千诚惶诚恐儒生中普通的一员。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样想时,他们恍惚就坐在我旁边的号舍里正专心书写,或者悄悄举着牌子走过了我的桌案前。

此时,秦淮河的水声渐渐清晰起来,如诗如歌,如泣如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