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四月,生机盎然。春风吹暖了汝州,沃野孕育着勃勃生机。
这是一片承载着希望的大地。近年来,全市香菇、三粉、甘薯、桑蚕、生猪、花椒、甜杏、蜂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大量农户走出贫困的阴影,还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这是一片孕育着生机的大地。全市紧紧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规划编制、引导村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完善建管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等重点任务,459个行政村提升了颜值。2020年完成387个村庄污水管网铺设,改造农村户厕1.33万户。
这是一片迸发着活力的大地。全市干部群众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变”改革,459个行政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数十万农民变身股东,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0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3家、家庭农场149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入选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3个。纸坊镇中王村创建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持续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新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4个。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二十字”方针总要求,紧紧围绕,把乡村振兴作为汝州发展的最大潜力,集中力量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温泉镇朱寨村乡村春晚
产业兴 做优特色加快产业融合
振兴乡村,仅仅只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怀是不够的。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口袋”鼓起来,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4月19日,在温泉镇侧崆庄村西侧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崆峒山庄里,一片繁忙春耕的景象,果园里有10余名村民在给巫山脆李树除草浇水,温室大棚里村民们正弯腰为瓜秧搭架。“不能耽误农时,所有地块的春耕生产都必须尽快完成,这样才能保证五六月份之后有个好的效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晓峰说道。
据了解,崆峒山庄占地400亩,经过4年的发展,250亩大叶女贞、红叶李、松树、桂花、海棠、红枫、木槿、玉兰、紫荆等名贵绿化树木已经成林,150亩巫山脆李、桃树、石榴、苹果、核桃及葡萄等果树均已挂果。在去年成功引进温棚富硒西瓜的基础上,今年初由市财政扶持50万元专项资金,目前已发展温棚富硒西瓜6座。“每座大棚占地400平方米,由于瓜苗栽种期早于去年,今年预计5月初西瓜就可上市,比去年提前上市一个月,可产西瓜3万斤,每斤售价5元到6元。”
与侧崆庄村一样忙着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汝南街道怯庄村,村集体经济戎庄铁路货场,占地5万平方米的全封闭车间内,全覆盖的喷淋降尘系统使整个车间云雾缭绕,两列长长的煤炭专列停靠在内部铁路线上,两旁堆放着大量的煤炭,运送的大型货车和铲车往来不断,正在忙着往列车上装货。一台高达10余米的龙门吊正将一块50吨重的水泥板吊运至火车车厢。“铁路货场的工人全部是咱怯庄村的村民,56名村民人均月工资5347元,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很是方便。不仅如此,每年给村里上缴的集体收入都在300多万元。有了这些收入,村里也有能力给村民们办些大好事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军强对铁路货场的作用赞不绝口。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乡镇、街道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产业规划,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1

庙下镇东都粉业生产基地

温泉镇朱寨村香菇产业
村庄美 建设家园提升颜值气质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丽乡村既要有“里子”,还要有“面子”。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村庄社会化保洁、河长制、“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星级创建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20年完成387个村庄污水管网铺设,改造农村户厕1.33万户,459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社会化保洁全覆盖。
4月15日下午,陵头镇朱沟村将军湖游园内,鲜花盛开,竹影婆娑,碧波荡漾,刚刚建成的喊泉平台上,村民们争相喊嗓门,随着一声声悠长有力的呐喊,湖里喷涌的泉水达到10余米高,飞珠溅玉的美景引来众多村民围观喝彩。
“从2020年开始,我们开始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这个将军湖游园就是我们生态振兴的一部分,2020年以来,仅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就投入了300多万元。”省派驻陵头镇朱沟村第一书记张志勇告诉记者。
“怡然居”院落内,泉水喷涌,翠竹摇曳;曲曲折折的胡同内,溪水潺潺;一座座改造后的民居,墙上悬挂着农耕时代的各种用具,吸引着游客拍照留念。陵头镇段子铺村王湾自然村,这个昔日偏僻荒凉的小山村,经过一年的民俗民宿改造,如今正美丽嬗变为一位清纯隽秀、楚楚动人的“俏姑娘”。
美丽乡村既要有颜值,还要有气质。我市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农耕特质、地域特色,把保持原有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努力让每一个乡村有颜值、有气质。
近年来,我市按照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原则,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对夏店镇山顶村、焦村镇魏沟村、陵头镇段子铺村等一批传统古村落民居进行了维护、修缮,使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得到了完美的复古再现。
美丽乡村既要坚持“塑形”,还要坚持“铸魂”。我市深挖文化底蕴,深化“和美汝州”“家风润万家”“寻找村宝”“乡村春晚”“乡贤人物评选”“星级文明村创建”等行动,涉及邻里和谐、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道传承等方面,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面不断提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汝州精神为主题的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加大对传统村落、山寨保护开发、农业遗迹等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积极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焦村镇魏沟村写生基地

陵头镇朱沟村将军湖游园游人如织
百姓富 “三变”改革激发乡村活力
“俺村的香菇不仅在咱汝州,在全省都是很知名的。正是有了香菇的蓬勃发展,不仅老百姓富裕了,村集体经济也有钱了,我们老百姓自己家的水费、卫生费都是集体给我们交的。去年11月6日,村集体经济分红,我家还领到了3400元分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是好!”温泉镇朱寨村3组村民、股东朱万水,说到香菇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福利,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近年来,汝州市超前谋划、争创示范,于2017年6月获得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底,完成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共清查集体资产49.65亿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0.13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59家,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在我市走出了铿锵步伐。
朱寨村作为汝州市产改试点村,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的基础上,率先推行股权改革,于2018年2月28日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目前已吸纳该村120余户村民加入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发展香菇种植大棚1580座,年创效益1000万元。
4月18日上午,在陵头镇王湾民俗村,16组村民王文钦正在忙着给游客烤面筋,“一到双休日和节假日,我一天能卖一两千元!”
截至目前,王湾民俗村改造民居20余套,修建石板路500余米,修通了连接周边的桃花谷、芝麻沟、南庙、杏花村、元宝沟瀑布景观、天河湖景观等景点全长12公里的道路,修建了3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5000余平方米的景区停车场。今年春节期间,每天的游客达到5万余人。“马上该五一黄金周了,我们村‘两委’班子已经进入临战状态,为迎接黄金周大批游客做准备!”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登科笑着说。
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汝州市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推动富民增收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通过改革释放更多“三农”发展红利。
如今,汝州市农村深化改革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如“三变”+生态休闲模式,充分利用了山水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批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生态乡村、特色生态小镇,把“生态优势”变为了“经济优势”;“三变”+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农村土地、森林等资源开展“合股联营”,引进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真正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陵头镇王湾民俗村
蓝图美 “五位一体”让乡村绽新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做强畜牧产业,打造全国畜牧强县。加快推进牧原集团年出栏48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和年屠宰400万头生猪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新希望六和年出栏100万头、天康生物年出栏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西证渝富年出栏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河南生猪交易市场和生猪交易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仓储物流、熟食加工全产业链条,预计今年底前生猪出栏量达300万头以上、屠宰能力达100万头以上,2025年出栏量达700万头以上、屠宰能力达500万头以上。
立足15万亩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加快实施“硒+农业”战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合作,在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富硒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推进富硒产业园建设,计划2-3年内种植富硒小麦10万亩、富硒甘薯5万亩、富硒小杂粮3万亩、富硒蔬菜4万亩,叫响“中国硒海”地域名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聚焦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加强与河南中旅集团合作,对民宿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运营,培育发展民宿游、乡村游、古堡古寨游等旅游业态,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计划再打造2~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方便群众出行游玩。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深入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农村“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作用,推广温泉镇朱寨村百姓大食堂模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发挥市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持续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和道德模范、新乡贤人物、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2021年底前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不断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平安乡村建设。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如今,在汝州的乡村大地,一村一幅山水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自然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诗和远方就在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