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一位隐士,但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牛”人。
隐士是指隐居不出仕的文儒,以及文儒相对应的一种文化。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排行榜上,他排在第九位。在他之前的,有巢父、许由、伯夷、叔齐、鬼谷子等,均非等闲之辈。
这位隐士,与汝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富春山面临严子河,传即子陵隐居处。山上有子陵洞(即严子洞),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监生杨顺(当地杨沟人)重修,并塑子陵像于其中。山下有小山,即钓鱼台也。”
如今,仍可见到洞内的石钟,洞口西侧的石井、煎药灶,洞后的炒药灶、放药杵处,及山下河边的钓鱼台等遗迹。
严光在此隐居期间,常为人消灾治病,现在仍流传着许多传说。人们为了尊敬他,称之为“严子爷”,并在洞前建祠奉祀、起庙会以示纪念,洞前的河流也被叫作严子河(现“燕子河”)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无论是真传还是讹传,无论是严子河还是“燕子河”,请记得,世人对他的每一次赞誉,都让他的智慧光芒在闪现……
他叫严光,是东汉著名的隐士。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在撰写的《严先生祠堂记》,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
据说,严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亲同学。
关系亲到哪种程度呢?他睡觉时竟敢将脚放在光武帝肚子上。大臣尚且不敢失仪,更何况平民百姓了。但这位老先生不但作出了把脚放在皇帝肚子上这种连皇后嫔妃都干不出来的令人羞羞的骇人听闻之事,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他这样做居然没掉脑袋。
牛吧。这充分证明,严光不是一般人。
《后汉书·逸民列传》对其介绍的时候前几句就是:“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这是说,严光是光武帝刘秀小时候班上那个学霸同学。按照朋友关系“四大铁”来看,刘秀和严光是那对一起同过窗的发小。
当然,皇帝的人际关系和一般人不一样,伴君如伴虎,称孤道寡是其真实写照,未必有什么真心朋友愿意和其相处。所以在刘秀称帝后,严光就隐居去了。
后来光武帝多次召严光出来做官,严隐士就是死活不干。光武帝不得已,只好亲自去严光住的地方去。当时严光还在睡觉不起,光武帝摸着严光的肚子说:“子陵,你就不能来相助我吗?”严光说:“人各有志,你又何必逼迫我呢?”光武帝道:“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屈服吗?”于是叹息着走了。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他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会稽余姚的客星山(陈山)。
一说到成为一代隐居之士,大家脑洞一定会大开,想到的形象可能会是蓄满了胡子,然后穿的也像个野人般。但严光却是个例外,他不仅没有脏兮兮,而且还独有一种气质。毕竟,他有才华做支撑,而且道德也非常的崇高,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和尊重,就连皇帝汉光武也对他十分尊敬。
严光在归隐之前已久负盛名。他在学问、人品和道德文章之上,均有着过人之处。他一生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受到了历代名人雅士的称誉。
究竟是什么让他伟大?因为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有“先生之风”。他用他的“先生之风”,温润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向往崇高;用他的“先生之风”,让我们“高风亮节”,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用他的“先生之风”,影响着社会,让社会有序、健康、进步发展。
真可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啊。
那历史的、时代的舵轮,乘着“先生之风”可以驶向未来那英雄、那王道,迎着“先生之风”,可以让人顿生温情和敬意;那圣人之人格,闪烁着的正是“先生之风”带来的道德与智慧。今天,让先生回来就是让“先生之风”回来,让“先生之风”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吹拂,让草根焕发生命的力量,于是田野有了希望,有了永远的春天。
我觉得这其实就是距离产生美吧,当初严光不做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不想当,我们姑且认为他不想靠着老同学上位,不贪图名利,是个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根据他的遗言,我们可以猜测出,他是因为不想和尊重他的刘秀走得太近,他是不想因为政治关系失去这位老朋友,更不想失去这位老朋友的尊重。这也是他避世钓鱼的一大原因吧。
何谓“先生之风”?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
燕子河,汝州“母亲河”北汝河之支流也。其名由来久矣,汝州现存最早的方志,明正德《汝州志·山川》卷二记载曰:“燕子河,在州西南二十里。”燕子河发源于蟒川镇、寄料镇的群山之中,由南向北流淌至王寨乡夹河史村汇入北汝河,河道全长约35公里,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流经寄料、蟒川、王寨等3个乡镇的17个自然村。
严光,字子陵。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祖居浙江严州府桐庐县富春江分湖村(严子陵成名后改名为子陵滩)。
富春山,乃海内名山,其中最著名者,在浙江桐庐县南(今富春江镇),因东汉名土严子陵在此隐居,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元代大画家黄公望耗时三载,以富春江为背景创作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则使富春山更为大众所熟知。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卷八十三中,对他的记载仅有区区392个字:“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馀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关于严子陵钓鱼隐居之处,后世多有争议,大致有山东说、南阳说、浙江说、汝州说等。其中的汝州说尤为动人。
汝州富春山钓台,位于燕子河畔的十字路村后,山顶有洞,传为严子陵隐居处,洞边可看到传说中严子陵用过的石井、煎药灶、捣药臼、放药杵处及山下的钓鱼台、放鱼篓处等景迹。
严子陵隐居汝州说,始于何时,今人已难以理清,其说最早见于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或许是编者亦认为此说并于稽证,故在介绍时留下“总之,高风亮节,后人争饦以为荣,存而不论,可也。”“或云子陵先隐此,而后之浙,亦未可信也”的评句。
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山川》卷一记载曰:“富春山,面临严子河,俗传即子陵隐居处。上有子陵洞,嘉庆七年,监生杨顺重修,并肖子陵像于其中。下有小山,云即钓鱼台也。按子陵,本性(姓)庄,避明帝讳改严,与光武帝少同学,其为此邦之人与否,亦未可知。惟富春山在浙江严州府,披羊裘钓泽中,实有其事,据范文正《祠堂记》,其不在此,而在彼,明矣。或云,子陵辞谏议后,曾隐居于此,后起征赴不已,故避地至浙。总之,高风亮节,后人争饦以为荣,存而不论,可也。州西南二十五里,采访补。”
道光《直隶汝州全志·人物·隐逸》卷六记载曰“严光,字子陵,汉光武故人。……州西南二十里许,亦曰富春山,相传为子陵隐居处。上有洞,肖子陵像于其中,下有小山,俗称即钓台也。或云子陵先隐此,而后之浙,亦未可信也。”
严子洞位于蟒川镇十字路村南,严子河(现燕子河)东岸富春山(群众叫东山)脚下,有一石洞,高、宽约3米,深约4米,大洞往里延伸为一小洞,深约3米,只可放物,不可住人。此洞曾是东汉名土严光的隐居处。
严子陵隐居汝州说,虽未必可信,诚如清人所言,存而不论,可也。然而从古至今,围绕严子陵隐居富春山的传说,在燕子河流域,衍生出众多与其有关的民间故事,及独特的严子陵信仰,值得学人研究及关注。
话说严子陵初居富春山时,见到山下燕子河,河道宽阔,湖泽众多,两侧的低洼地带,土壤肥沃,适宜栽培莲藕和水稻,而百姓却不善种植。于是写信委托好友,从南方捎来优质的稻种,手把手教民育种插秧。经过严子陵的悉心传授,百姓很快就掌握了种植技巧,产出的稻米外观颗粒均匀,色泽光亮,香味绵长,柔软可口,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善。
传说严子陵精通医理,隐居富春山后,经常炮制药材,治病救人。不知何朝何代,燕子河流域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病者疼痛难忍,久治不愈,地方名医也是束手无策。一天,几辆装满中草药的大车来到十字路村,进村便打听严姓货主,说是他在禹州定的药材,让送到这里。此时村里虽然开着六家药行,但并没有一家姓严,送药人正在纳闷之时,有个路人指了指富春山顶说:“那不,山顶洞里住着个姓严的,去吧。”送药人来到山顶,只见是座严子陵祠,看着塑像面熟,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路遇名士祠堂,正好神案上又摆这香烛,送药人打算拜上一拜,点燃香后,却怎么也插不进香炉内的沙中。他下意识用手一扒,沙里竟露出一锭大元宝,刚好与货款相符,送药人这才恍然大悟,眼前的塑像不正是订药的那位老者,货主马上意识到这是严子陵显灵了,于是快步跑下山对村里人说“:严子陵显灵啦,预定药材的,正是庙里的严子陵买药救大家。”沿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到富春山上取药,一道冲的怪病,很快就被这些药材治好了。
清代,富春山东侧的一个村里,一位杨姓居民死后三日还阳。别人问他死后见到了什么,他说有人约他州衙当差,当走到冯庄渡口时,碰见一位老翁。老翁问:“进城何事?”杨姓人回答:“我去衙门报名当差。”老翁道“:我就在衙内供职,咋没听说此事啊。”说罢拉住杨姓人说:“走,我与你一块回衙问问。”行至州衙门口,老翁叫杨姓人稍等。他进去一会儿出来说“:就没此事,回吧!我住您庄西边,姓严,咱们正好一路同行。”当二人快要分手时,杨姓人一转脸,不见了老翁踪影,当他打个哈欠复活时,看到家人正齐哭乱喊,为他筹办后事。众人听了他讲述,确定老翁为严子陵无疑,从此严子爷救人之事传遍了周边村庄。嘉庆七年(1802年)杨沟监生杨顺重修严子陵祠,用青砖将山顶岩洞拱券,并在洞内重塑了严子陵的塑像,在洞前又创建拜殿三间。
民国年间,蹚将刀客横行,悍匪孙凹斗盯上了十字路村的张大户,屯匪茶庵,准备伺机进村。夜半十分,十字路、寺湾及董沟三村居民,忽听外面杀声大作。当他们起来看时,只见茶庵村外,一文一武站立云头,指挥着手下兵丁正四下冲杀,吓得孙凹斗连夜逃窜。后来,人们推测这是富春山上的严子陵,约了宝泉寺里关二爷,一同显灵保护的他们。
“先生之风”,真的是“山高水长”啊。
三
失意时,不妨想想他那张睿智的笑脸……
历史上的隐士严光,不仕王侯厌攀附,只愿耕钓富春山。
年少的严光,曾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称帝后的刘秀,仰慕严光的满腹才华和一身正气,进而对他恩宠有加,要他一同治理天下,被严光断然拒绝。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严光,深知一切的祸害都是源于权力之争。
他认为,如果天下人都甘愿去做农夫渔翁,不去争夺那些代表荣华富贵的宝座,天下早就得以太平了。他虽然不是光武帝,但是心系百姓,为饱受战乱的无辜民众痛心。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他承袭了巢父、许由等隐士的品德,视富贵如浮云,淡泊名利。他坚持终身不仕,归隐富春山,耕读垂钓。
隐士思想自古以来都在传统文化精神中站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隐士实际上是操持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幕后重要角色。无论是小隐隐于山野,还是大隐隐于朝市,他们的动机都是高尚的。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非常推崇伯夷,叔齐和吴太伯的让位退隐的做法,赞同其贤者避世,其次辟地的作为。
严光出生于两汉相交之际,自小便聪慧过人,多才善辩,而且逻辑缜密多思。年少之时,他与汉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各地,又同求学于太学府,直到王莽篡政,天下起兵,严光又开始攻习医学博览群书。据说他精通岐黄,并且医术精湛,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至于严光的不仕王侯之举,也必然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当时外戚王莽新政、刘秀复汉,为了皇帝的宝座浴血奋战,瞬间生灵涂炭,百姓无家可归。致使他采山中之蕨,捕水中之鱼,与山水为伴,涵养精神,远远避开了世上的争论与纷争,安闲度日。
刘秀做了皇帝,严光便改了名字,退隐山林,从此,下落不明。
当尘埃落定,大局己稳,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时,刘秀便想起了自己这个老同学。
由于严光改了名字,无处寻找,刘秀凭着自己的记忆,向画师描述了严光的容貌,然后派人“按图索骥”,拿着严光的画像四处去寻问。
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向他汇报,在山东发现了一个与严光十分相似的人,每天披着一件羊皮衣服在湖边钓鱼。
刘秀断定,此人就是严光。
于是,他派人去请,并且带了很多礼物,如此,一连请了三次,才把严光请来。
当夜,光武帝便去官舍看望严光,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哎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过了好些时候,严光才睁开眼睛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巣父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光武帝叹息道: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
从长安出走时的严光,途经中原之时,却发现荆棘满地,百里不见人烟,心中不仅悲凉,想起了圣人老子的感叹: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严光深知当时的苍凉境地,都源自于对王位的欲望与争夺。在混战的15年之间,出于无奈的他隐姓埋名逃避战乱,不忍看见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当刘秀终于用人民的鲜血换回江山后,想用严光这一代才子来巩固他的地位。严光对战争的愤恨及无以言表的心绪,又怎么会甘心为之所用呢。
后光武帝又一次以交往旧事为由请严光入关。严光与光武帝同枕数日,授予建议大夫之职,他不肯屈意接受。到建武十七年再一次征召他,他还是没有去。就这样,他带着他的才能在富春山终其一生。
他可以坦荡地走进皇宫,却一权不取一名不沾,不带走一丝富贵。他宁愿怀着自己那份才能,在富春山边垂钓,都不愿意屈服于朝野的势力。
时至今日,类似于严光秉性的也大有人在,他们都怀有一种孤傲的心境。面对纷杂的社会从不妥协,面对压制从不退缩,他们有着自己的信念。当面对自己不能苟同,却又无能为力的种种事情之时,他们不会谄媚附和,会将自己的愤懑暴露无遗,不会向权贵低头,不会向名利挥手,他们用一个严于律己的处世态度另辟蹊径,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坚守便是深邃。
古往今来,大凡读书人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信条,以严光之高才,却心中无出仕之念,并自我放逐于体制之外,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士子能得到皇帝的破格款待,同学之情,古道热肠,没有一丝矫情造作,同榻共卧,享受如此礼遇者有几许?自由而不拘束,在严光看来,自由比什么都可贵。如果出仕,先生也许会成为一个杰出的重臣,但也失却了某种自由自在的身份,不是已经有人奏客星冲犯帝座吗?于是乎,不仕比出仕更有高风可言。严光的不仕,坚持了自己的操守,树立了浩然学风,名教于千古之学人小子,为后世树立了光辉榜样。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认为:严子陵能在“众方有为”,在众人奔走钻营的情况下,能够顶住利益的诱惑,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光武帝则能在“阳德方亨”的得意时刻,不逞骄奢,虚怀若谷,“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这对一个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他直接发表议论:“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严志陵的心迹,光武帝的胸怀,都是人间之极品,再次两两相照,使两人“相尚以道”的关系及意义,在优美的文字中,得以升华。严光为世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当然先生之道,不仅仅是道德之道,这里的道还指:合符宇宙真理,合符人们普遍公认的价值观,也指合符当时礼仪的价值观。
至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刘秀又召他进京,不至,后还祖籍,终于家,享年80岁。
临终前,严光对家人说,我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尊重,是因为我远离了他,如果我答应他的要求,在他的身边做事,他对我的尊重就会慢慢地消失,甚至还会轻视。
所以说,严光的不仕,是他本人理性的选择,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立德是排在第一位的。他的高风亮节,在苍茫云山之间,在浩浩江水之上飘荡,世代相传,与高山流水长在。
正所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