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怯(kǎi)氏考证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5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1-07

汝州怯(kǎi)氏考证

郭慧利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汝州市汝河南岸,有一个村子,名叫怯(kǎi)庄。据族老介绍,怯庄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怯氏先人由于洪洞大槐树移民,自蒙古迁移而来。因此,600余年来,怯庄人自称为蒙古后裔。

“怯”这个字,在《辞海》《辞源》《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中,收录的读音均为“qiè”,不属于多音字。只在属于姓氏时,才读“kǎi”。但不管是百家姓,还是《中国姓氏大全》等常见工具书中,均不见“怯”姓。只在台湾出版的《中华姓府》中,收录有这一姓氏,但读音却为“qiè”。

作为姓氏,“怯”确实不常见,除了怯庄村人,几乎所有初见这一姓氏的人,都要将其读作“qiè”。望字生义,很多人对“怯”字的印象并不好,似乎它代表的就是怯懦、怯弱、胆怯等等,鉴于此,一些怯氏后人还生出了改姓的想法,有村民干脆让孩子随母姓。

笔者查阅发现,“怯”氏缘于汝州市汝南街道的怯庄村,该村共有常住人口1500余人,其中怯姓人口占90%以上。此外,还零星分散于平顶山、台湾等地。

虽然在字典中没有找到“怯”(kǎi)的读音,但在《辞海》中,却有这样一条关于“怯绿连河”的注释。

怯绿连河,曾被称为客鲁涟河、克鲁连河、怯绿怜河、曲烈儿河等,今称作克鲁伦河,皆为同音异译。《元史》称之为怯绿鳞河,自清代起称为克鲁伦河。克鲁伦河额尔克纳河的支流,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部,上游位于蒙古国境内,中游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流入我国境内,向东北进入呼伦湖的西南部。怯绿连河流域在古时曾是优良的牧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怯氏后人据此认为,“怯”姓或起源于怯绿连河,因此将其作为“怯”姓为蒙古后裔的根据之一。

其二,看过电视《成吉思汗》的读者大概会有印象,里面有一支名叫“怯薛”的军队,是蒙古铁骑中最精锐的一支。不过在电视中,演员将“怯”念为“qiè”。这明显是不正确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村民将自己视为怯薛军的后代。据传,当年怯薛军南征返程时,有受伤的兵士在途经汝河时,留在此地,繁衍生息,以怯为姓,逐渐形成了村庄。

其三,“怯”虽然并非多音字,在字典中也只有“qiè”这一个读音。但有学者考证认为,“怯”“克”或为通假字,在老汝州人的发音中,“克”的读音也是“kǎi”,这一读音收录在汝州文化名人陈建国主编的《汝州方言》中。另有传说,古时曾有一位姓怯的将军,骁勇善战,勇猛非常。但皇帝对他的姓氏却很有意见,说这个字读“qiè”,两军对垒,战旗一竖,别人先看到一个硕大的“怯”字,容易打击我方将士士气,长敌人志气。因此,当即下令,将这一字音改为“kǎi”,取旗开得胜、凯旋之意,与“克”的一个释义相同。关于让怯姓将军姓氏改音的传闻不只这一条,有传闻说这皇帝是忽必烈,也有传闻说是一名叫怯的不花的将军,但内容都差不多,觉得“怯”字念“qiè”上战场不吉,因此将其读为“kǎi”。

其四,据王中水、怯新现编著的《怯家庄怯氏家族》记载,怯氏家族起自明初洪武二年的迁民,始祖为兄弟三人,自蒙古迁徙至现怯庄附近定居,现村民皆为三兄弟的后人。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

关于移民的考证

王中水为怯庄女婿,2013年与怯氏后人怯新现主持编著了《怯家庄怯氏家族》,编著期间,王中水据怯庄怯家老坟墓碑文考证,怯氏族人是在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广济寺迁居而来。怯氏三兄弟在移民人流中,长途跋涉,受尽折磨,最后经官府指派,到了汝河南岸。那时的汝河南岸,尚为一片荒芜之地,三兄弟搭草棚为家,挖土坑当炉灶,勉强落脚于此。白天,开荒造田,晚上面北而坐,思念故乡。

因家谱失传、碑记无存,始祖兄弟三人名字无考,只是考证出其兄弟三人只有一个支派繁衍至今,即八世祖怯旭杰与孙氏所生六子。而这六子有三子(发然、勃然、祖然)不知去往何方,如今怯氏家族的三大支派均为其余三子后裔。即长门太运、二门迅然、三门莹然。繁衍至今,已有24代,人口逾千。

《怯家庄怯氏家族》中有《兄弟三人迁汝郡》诗一首:

晋北沙漠生故园,祖辈耕读乐余年。

明初洪武迁民诏,离乡背井别家园。

怯姓兄弟共三人,始发沙漠到河南。

阴历九月天渐冷,可怜身上衣正单。

押官声声争催逼,迢途茫茫日如年。

一日难行百里路,风餐露宿受饥寒。

旬余到达南阳府,交归汝州管束严。

汝城东关迁散处,手指方向汝河南。

暂搭草棚挖坑灶,西北风起灶烟寒。

田地荒芜汗水垦,春耕夏耘盼丰年。

所幸三年不纳粮,才使仓囤有余棉。

虽说置产又立业,心中依旧索故园。

故园依稀别时貌,更有沙漠记心间。

岁月黄土催人老,后辈子孙代代传。

问我故乡在何处,晋北沙漠是家园。

不过,这一说法只是证实汝南怯氏先人在明洪武年间迁居至此,却没有考证出怯氏先人在迁居前的姓氏由来。

据史料载,明初山西洪洞县人口众多,根据官府制定的移民政策,所有移民的百姓均须到洪洞县大槐树下办理移民手续,因此这一地区成为移民的核心区,或者也可以说是中转站。不少被迫迁徙的百姓在这里离开家园,来到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原腹地。这次移民历时半个世纪之久,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明太祖实录》卷66记载,洪武二年迁“沙漠遣民”32800余户屯田河南。自洪武三年至四年六月,又从这一地区迁民三次,除第一次没有户口记载外,后二次史载迁民86774户,涉及18个省,500个县,881个姓氏,其中并没有“怯”姓。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史料记录,移民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2217个县,其中河南有123个县市,汝州包含在内。在那个饱受战乱之苦,可以说是赤地千里的当下,移民让河南迅速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据资料显示,中原一带,尤其是河南、山东等地,一半以上的村庄都是在明代建立的,大多数的村庄留存的家谱、墓碑及口头传承中,都笼统地说先祖来自洪洞县。因此,有后人大胆猜测,怯氏先人在迁徙之前或许并不姓“怯”,只是到了迁徙地后,思念故土,才以家乡为姓。

而说到家乡,就不能不提怯绿连河。

怯氏家族八世祖怯旭杰墓来源:《怯家庄怯氏家族》

关于怯绿连河的考证

怯绿连河有着“蒙古人母亲河”的美誉,它发源于蒙古国的肯特山东麓,从肯特山向南流出后折向东,经过肯特省和东方省的广阔草原地带进入我国境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注入呼伦湖,成为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水系最西的源头。

怯绿连河流域是蒙古草原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包括匈奴、鲜卑和蒙古等民族。成吉思汗早期活动的地域基本上在怯绿连河两岸,称汗在怯绿连河,传说中的埋葬地之一也在怯绿连河,怯绿连河成为蒙古民族形成的核心地带。

在成吉思汗崛起之前,怯绿连河流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族———克烈。克烈,是辽、金时代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或译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凯烈等。怯烈即克烈之异译,在元时为蒙古一部,以部为氏。《元史》分克烈、怯烈为二姓,实系同源。据《史集》记载: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肤黝黑,因被称为“克烈”,后来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继承王统的一支以克烈为名。因此,有怯氏后人觉得,或许他们这一支是克烈王族之后。

“怯烈”在《姓氏词典》中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注:“(怯烈)蒙古族姓。元顺帝时右丞相搠思监,姓此氏。”关于克烈族属,学者意见不一,有主突厥说,也有主蒙古说。元朝人视克烈为蒙古,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将克烈列于“蒙古七十二种”(即七十二大姓)中。

克烈族与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关系匪浅。其首领王汗脱里与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结为“安答”,故铁木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尊称王罕为父。

公元1203年,王罕忌铁木真势力日盛,发兵攻打,铁木真出奇兵偷袭王罕营帐,彻底打败克烈军。王罕逃入乃蛮部境,为乃蛮边将所杀;其子亦剌合·桑昆到处流窜,最后逃到曲先(今新疆库车),为当地首领所杀,克烈亡。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克烈人分编入各千户。在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后妃、大臣、将领中,有不少著名的克烈人。王罕弟札阿绀孛之女克烈·唆鲁禾帖尼嫁给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生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由于她的这四个儿子都做过皇帝,因此她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四帝之母”,地位最尊。

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若据此来论,“怯”氏为克烈后裔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关于怯薛的考证

据史料记载,怯薛是蒙古铁骑中最精锐的一支,成吉思汗成立怯薛时要求极严,在其带领下,巅峰时刻的怯薛人数才只有万余。但也正是由于这支精锐的队伍,才使得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横扫亚欧大陆。

不过,据考证,在成吉思汗早年时期,怯薛却是他的一支私人卫队,虽人数少,但因是大汗的贴身卫队,所以选入其中的每个人不仅政治素质过硬,而且都是军事素质极高的人才,这从元代诗人张宪的作品《怯薛行》中“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无虚发”可以看出。随着成吉思汗权势的日益增长,这支队伍扩充到10000人。

怯薛成员享有很高的政治待遇和特权,成吉思汗曾当众宣布,一个从四品的千户级别的官员,如果与普通的怯薛士兵发生争执,无论对错,都要首先认定千户有罪。怯薛士兵不用遵循朝廷对于官员任职的选拔,可以直接由皇帝(大汗)提拔任用,甚至可直接提拔为一品高官,元朝将这一方式称为“别里哥选”。

怯薛分四班入值护卫大汗,其最高长官为怯薛长,由成吉思汗时期的“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担任,并由他们的后人世袭此职。元朝定都后,怯薛主要承担宫廷宿卫,为皇室提供服务,并成为元朝高级军政官员的主要来源。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包括怯薛在内的10万大军,兵分三路奇袭大理,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由于战线过长,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损失惨重,10万铁骑仅存2万。

部队在回撤过程中,途经现汝河南岸的怯庄所在地时,看到辽阔的北汝河像镶嵌在汝州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水鸟在闲适地追逐,岸边青青的草地与不远处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唤起了长途跋涉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现实与思念重叠,遥远的怯绿连河仿佛近在眼前。对母亲河的依恋让3名怯薛队员觉得此地水草丰美,气候怡人,因此将其视作故乡,就地安居,并以“怯”为姓,繁衍至今。

不过,这一说法目前也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尚不足采信。

“怯”氏现状

作为一个只有千余人的小众姓氏,“怯”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汝州市汝南街道的怯庄社区。

2006年,《大河报》组织了一场名为“推荐河南最罕见的姓氏”主题活动,该活动本着人口较少、有姓氏渊源、姓氏用字非冷僻字、确有其人等几个原则,将揣、豁、歹、漫、伽、耍、怯、湾、岁、遵等10个姓氏确定为“河南十大罕见姓氏”,怯氏后人怯富申作为怯姓代表,参加了当年在郑州举办的“2006年新百家姓商都大团圆”系列活动。

据怯庄社区会计张青霞介绍,怯庄社区作为行政村,截至2020年底,共有1100余户3800余人,下辖4个自然村,分别为戎庄、马庄、桂庄和怯庄。怯庄自然村共有350余户1500余人,其中怯姓居民占比达90%以上。

另外,据《怯家庄怯氏家族》记载,在台湾的高雄、台中、桃园,广东的深圳、佛山,陕西、新疆、湖北、北京及加拿大等地也有此姓。不过,据考证,这些地方的怯姓人口均为怯庄村民迁过去的。甚至有些地方,一个城市只有一户怯姓人。

除此之外,在平顶山市新城区幸福村,也有一个小怯庄自然村。据传,民国时期有一怯氏后人逃荒至宝丰县滍阳镇,并在此落户。1964年,滍阳地区遭遇洪灾,为彻底治理灾害,国家决定在这一区域规划建设白龟山水库。根据这一规划,包括小怯庄在内的附近几个村庄需要搬迁,已在此定居的怯氏村民借此机会迁回汝州老家。而搬迁后的小怯庄仍按原村名划归平顶山市新城区幸福村管辖。幸福村下辖四个自然村,分别为吴寨、南王庄、北王庄和小怯庄。现村内居民主要为田姓和陈姓,没有怯姓。

在台湾定居的大部分怯氏后人,主要是建国前后跟随国民党部队过去定居。而在其他省份定居的怯氏后人,主要是建国后因各种原因散居在当地。

怯氏后人多有长寿者,根据《怯家庄怯氏家族》统计,村内寿星就有80余人。村民思想淳朴,为人豪爽,好客善饮。在民族大融合的历程中,其生活习性与汉民无异。若按明初建村算起,怯氏后人在怯庄生活已600余年,繁衍24代。口口相传中,怯氏族人时刻不忘先祖,力所能及时,均尝试着寻根归祖。只是史料浩如烟海,在没有灯塔的瀚海拾遗,能查有实证的实在少之又少。希望笔者考证的这些方向,能够为怯氏后人认祖归宗提供些微助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