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松:半生梦在汝窑中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7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7-11-03

孟玉松:半生梦在汝窑中

赵彦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孟玉松(右)与赵炜

2017年9月的一天,远在河南汝州的玉松汝瓷有限公司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是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赵炜不日将来企业参观。

赵炜从1965年起开始担任邓颖超的生活秘书,曾经著有回忆录《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三十七年》,她和玉松汝瓷有限公司创始人孟玉松有过交集。29年前,正是赵炜的一个通知,让孟玉松在中南海西花厅见到敬爱的邓大姐,并且将她研制成功的汝瓷作品亲手交到了邓颖超同志的手中。

1988年9月,孟玉松凭着对恢复发展汝瓷作出的显著贡献,被推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第六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李鹏、邓颖超等人出席开幕式。会议期间,一个工作人员突然找到她说:“请你准备一下,到中南海西花厅,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要接见你。”

孟玉松精心挑选了一件汝瓷天青釉八卦鼎,在西花厅,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妇女代表齐聚于此,82岁高龄的邓颖超主席精神矍铄地走到大家面前,一一和代表们握手,当走到孟玉松面前时,孟玉松赶紧将带来的汝瓷天青釉八卦鼎捧在手上,送给邓颖超说:“邓大姐,我完成了周总理的嘱托,将失传近千年的北宋汝瓷恢复成功了!”

29年了,孟玉松的脑海里还清晰地记着赵炜的容貌,每当看到赵炜退休后出席活动的新闻报道,她都会兴奋地对身边的家人说:“就是她,当年就是她带着我见的邓大姐!”

这是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一听说赵炜要来,孟玉松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她的脑海就像过电影一样,不停地回放当年的情景,她抚摸着自己新烧制的汝瓷作品,喃喃地说:“快30年了,邓大姐如果现在再能看我研制的汝瓷,她该多高兴啊!”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几十个春秋,细算下来,孟玉松从31岁接触汝瓷,到今天已经45年。45年来,她专心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汝瓷工匠,她将半生的梦都融在了汝窑中。

一条路,一颗心,一片情!

如今的孟玉松是中国汝瓷炫目的符号,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几十个春秋与汝瓷相伴,她对汝瓷有着深厚的感情。

天下名瓷 汝窑为魁

孟玉松的汝瓷事业,是一部有温度的“陶瓷巨著”,跌宕起伏,厚重生动。

如果说,45年前接触汝瓷是一种意外的话,那么,这45年间,她把男人的坚强与女人的柔软都凝聚在汝瓷上,做到了极致,达到了顶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与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交谈中,对中国的汝瓷大加赞赏,他说:我对贵国的汝瓷和杜康酒情有独钟。

汝窑是古人遗留人世最美丽的瑰宝,它是自然的灵动,它是复古的美学,是后世仰慕追寻的典范。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技术的精进和气质的娴雅,成就了汝瓷,开创了制瓷业前所未有的繁盛。然而,战火的尘烟,工艺的失传,皇家的垄断,使它们成了近乎绝世的珍品。自北宋末年断代后,历代仿烧,无一成功。

共和国总理一言九鼎!恢复汝瓷,让瑰宝重见天日,成了一代瓷人追寻的梦想。

1957年,周恩来总理做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生产”。

汝窑已经衰落了将近千年,凋敝之极,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寥寥无几。建国初期,百废待举,汝瓷也走上了复兴的漫漫征途。

为了恢复汝瓷,1970年,汝瓷的故乡临汝县(现汝州市)筹建了一个汝瓷厂。厂里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工人郭遂担任了技术组长。为了加快汝瓷研究步伐,临汝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抽调专业人员帮助郭遂。在这个时候,县领导想起了一个叫孟玉松的女子。

时年的孟玉松年近30岁,1958年,临汝县大炼钢铁,急需化验人员,县政府从临汝县一高抽调了数名学生来到县钢铁化验室工作,年仅16岁的孟玉松是这批化验员的佼佼者。1958年,她对硅酸盐无机化分析有独到的见解。1960年,钢铁化验室散了之后,她被留在了县科委工作。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县委精简机构,参加工作较晚的孟玉松因此返乡被安排到公社大队教书。

当时的临汝县,化验人员凤毛麟角,能够找到敬业的人员更为罕见。汝瓷厂设在荒郊野岭,要做通一个女同志的工作,让她放弃安逸的教书去到工厂帮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那时候孟玉松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如果把她抽去,两个孩子怎么办?

县领导没有料到的是,孟玉松一听说要抽调她参与汝瓷研究,竟爽快地满口答应了。第二天,她一手扯着大儿子德颖、怀里抱着小儿子德新来到汝瓷厂正式上班。临汝县汝瓷厂设在虎狼爬岭上的严和店,条件极为简陋。孟玉松上班之后,抽出时间把儿子德颖的学校联系好,厂里和学校都没有地方居住,晚上下班之后,孟玉松还要扯着大儿子、背着小儿子回到王庄就寝,生活上极为不便。尽管这样,孟玉松依然没有放弃研究汝瓷。

上班之后,孟玉松便开始着手筹建化验室,亲赴洛阳选购化验设备。由于孟玉松从没接触过陶瓷,为了闯过这一关,购买了陶瓷杂志阅读并进行研究,她很快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过去的制瓷师傅大多不识字,配料虽然配得很好,但是这一碗那一瓢,全靠师傅的经验,不能投入批量生产,孟玉松把制瓷师傅使用的原料化验以后,进行规范,投入批量生产,第一次生产出来的一百件汝瓷产品,在广交会上被外国人一抢而空,这增长了孟玉松研究和恢复汝瓷的信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孟玉松就和老师傅们对融在区域内古窑址进行考察,当时掌握的天蓝釉、月白釉的古窑址就有八十多座,在考察的过程中,跋山涉水,到古窑址背瓷片回来,把古窑址附近的原料背回来,因为交通很不方便,大部分都是靠人挑、牲口驮。

因为是女同志,厂里的技术人员碍于面子都不想和孟玉松单独出去,加之是体力活,同事们也心疼她,总是让她在离厂区近的地方配合工作,这样的照顾一次两次孟玉松还能接受,时间长了,孟玉松自己坐不住了,她开始自己往深山里钻,寻找古瓷片原料进行分析,有一次她背着原料和瓷片返回,行至蟒川镇的木厂村时,天已大黑,她步履蹒跚地行走着,突然发现一头狼就蹲在她的前面,在平原长大的她第一次见到了狼,惊慌失措的她脚一滑栽在了山沟中,许是手电筒随着她滚落灯光乱晃,那头狼竟神奇地被惊跑了,跌落沟底的孟玉松被摔得浑身是伤,惊魂未定的她不敢再摸黑返回了,在沟底蹲了整整一夜,天亮才被过路的村民救了出来,当时救她的村民看她怀里死死抱着一包东西,以为是啥宝贝,打开一看都笑了,说你抱着烂碗碴子干啥呢?你这东西狼也不吃。孟玉松的执着没有白费,说来也巧,她这次摔倒沟底也没有舍弃的古瓷片和原料中,竟有她后来最为得意的汝瓷月白釉配方的釉料。这也应了那句话,皇天不负有心人。

每次在窑址附近找到原料,孟玉松都进行化验、分析,并和古瓷片的化学成分做比较。通过化验分析,她掌握了古瓷片的化学成分,把原料也进行化学分析,按照古瓷片的化学成分进行配制研究。

汝瓷失传800多年,前人仿烧、复原都没有成功,要让它重放异彩,难度可想而知。研究中孟玉松发现,汝瓷因地得名,汝瓷要使用汝州当地的原料,比如泥料,汝州的是土,景德镇的也是土,但是两者化学成分不一样。再说釉料,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汝瓷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们烧造肯定也会用长石、玛瑙,但是,同样是玛瑙,各地含有的成分也是有差别的。都是氧化钾、氧化钠,但是一些微量元素是不同的,钢铁学院化验的时候,微量元素也要化验28个的,虽然只是微量元素,但是每种成分也会表现它的作用的。因此说他们用景德镇的料烧汝瓷,肯定是有区别的,所以后来乾隆皇帝写了一首诗,就是说景德镇烧的汝瓷形似神不似,没有那种精神,所以,规范化生产很重要,原汁原味更是非常重要。

玛瑙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跟石英的化学成分一样,但是玛瑙的分子排列非常紧密,硬度很大,不好粉碎,孟玉松在古窑址附近发现一个玛瑙矿,里面有开采玛瑙的巷道,现在里面还有一些碎玛瑙,孟玉松就到当地收购,然后洗干净,在窑炉里面烧一次,1200度的温度,玛瑙经过一个热胀冷缩的过程,它就产生裂缝,分子排列遭到破坏,这样才好粉碎,玛瑙在釉料里的作用是增加釉料的高温黏度,汝瓷的主要呈色原料不是玛瑙,是一种黄色的土,这种土是汝州特有的,里面含有三氧化二铁,不是黄颜色,三氧化二铁就是铁锈的颜色,汝窑烧造是要控制窑炉里空气的进入量,就会缺氧,所以燃烧得很慢,炭燃烧不充分,就会形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就是强还原剂,碳的化合价是正四价,氧的化合价是负二价,这样正负价配不平,所以一氧化碳很不安定,只有在夺取一个氧变成二氧化碳,两个氧就成负二价,配比才稳定,所以在烧的时候一氧化碳在三氧化二铁里夺取一个氧,变成二氧化碳,它自己安定了,但是三氧化二铁缺少一个氧,就变成了亚铁,里面的长石、玛瑙融在一起,生成硅酸亚铁,硅酸亚铁是青色。汝瓷的呈色是铁还原的过程生成的颜色。因为是自然的窑变,所以汝瓷的釉色非常温润、含蓄。

为了汝瓷,孟玉松踏遍了汝州的山山水水,这些心得,是她45年不懈追求的最好印证。

1974年底,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建成,孟玉松与郭遂等技术人员搬至工艺美术厂,汝瓷研究从此开辟了划时代的篇章。

汝州不愧为汝瓷的发源地,境内外汝窑遗址星罗棋布,为孟玉松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孟玉松到过汝州所有窑址,在大峪的东沟、黄窑、大泉、棉花窑、邢窑和蟒川的焦古山、三间房、土门等地选捡古瓷碎片,研末进行化验分析,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它的配方。1978年,汝瓷豆绿釉研究成功,1983年汝窑天蓝釉面世。两项成果的研究成功,引起了国内乃至世界的关注。

1983年10月,24名国内古陶瓷专家云集汝州,对天蓝釉和豆绿釉进行了技术鉴定。与会专家认为,天蓝釉的研制成功,为他们恢复汝官瓷增强了信心,并鼓励孟玉松等继续努力,一定要让真正的汝官瓷重现于世,完成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嘱托。

匠心匠魂 圆梦汝窑

汝瓷就像一首朦胧诗,只能会意,难解其味。汝瓷釉究竟该是啥?谁也难下定论。存世汝瓷极为稀少,有相当部分的汝瓷流落海外,留在国内的汝瓷被奉若至宝,很难接近。古陶瓷界先辈陈万里先生,生前曾多次来到汝州,寻找汝官瓷的蛛丝马迹,可他老人家到死也没找到一块真正的汝官瓷片。到了1977年,陈老的弟子、陶瓷界的泰斗冯先铭先生和叶哲民先生偶尔在宝丰的街头捡到了一片汝官瓷片,他们如获至宝。

1983年就把天蓝釉研究恢复以后,全国24位古陶瓷鉴定专家,到汝州开了技术鉴定会,在会上,专家一致提出:“要把真正、宫廷使用的汝瓷恢复出来。”

根据专家们的要求,汝州工艺美术汝瓷厂接受了这个科研项目。

这是国家轻工部科学研究院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下达的科研项目,汝州工艺美术汝瓷厂接受项目以后,老师傅退休了,就剩下孟玉松了,但是孟玉松没见过宫廷用瓷,为研究瓷器,她没少往北京故宫跑,无数次地在展柜里见过汝瓷。然而,那些盖世的瑰宝,只能在数米之外,隔着玻璃远望,孟玉松多想真真切切地看一眼汝瓷呀!她的愿望,在北京博物馆几位古陶瓷专家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

直到现在,孟玉松还一直很感动,她说如果没有故宫博物院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1984年春节过后孟玉松来到故宫,耿宝昌老师带她找到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听到要复原汝瓷的心愿和这个科研项目,大家都非常支持。他们找到院长打了一个报告,通知布展处、陈列部的人领着孟玉松到珍宝馆,那里有4个工作人员等着,带着白手套,把玻璃柜打开,把汝窑弦纹尊捧出来,放在一个铺着绸缎的桌子上,让孟玉松近距离捧着看,一再交代她千万别离开桌子。

这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孟玉松捧着弦纹尊感动不已,她当时就想一定要把它的艺术效果、釉色、所有特点都要记在心里,到了中午下班的时候,馆员又把它放进玻璃柜里,为了加深印象,下午孟玉松又去看,她上午看,太阳光很充足,它的釉色就是青里有绿、绿里有青,但是绿的成分很大。下午因为天很冷,展馆已经放下帘子,展馆里的光线很暗,它的釉色就是湛蓝湛蓝的,这说明汝瓷的釉色是受光线影响变化的,到第二天孟玉松该回家了,还是恋恋不舍,传世绝品的弦纹尊能真正看上一眼都是一种奢望啊!那种颜色更是让孟玉松忘记不得。怎样找一个参照颜色好回去便于研究呢?

孟玉松灵机一动,她跑到大栅栏的布匹市场里,转了将近7个小时,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与宋汝官瓷颜色十分接近的棉布。她欣喜若狂地买下了两块方巾大小的棉布,步履匆匆地赶回了汝州。

这块布就是样板,孟玉松回去以后就按照这个青色的釉色,进行试验,试验到40号的时候,烧好拿到故宫,请耿宝昌、李辉柄、冯先铭几位老先生看,都说是有点味道了。

这是对孟玉松的鼓励,她也知道离真正的宫廷用瓷有一定的距离。

实验品烧出以后,孟玉松多次带着几件瓷器进京找专家鉴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验品的颜色还有差距,宋汝官瓷里含玛瑙,不妨将玛瑙加进去,看能否提高釉面的滋润程度。并说:“如果能找到汝官瓷的碎片硬末分析的话,能少走很多弯路。”

汝官瓷片只有冯先铭先生手里有一块,孟玉松硬着头皮找到了冯老,可是等冯老把瓷片拿出来以后,孟玉松都有点不忍了。这块瓷片,经轻工研究所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两家借去多次做化验分析,残存的只有指甲盖大小。老先生听说孟玉松要做研究用,非常难以割舍,他觉得不好意思,便把数十年来研究汝官瓷的资料,提供给了孟玉松。这些资料,给后来孟玉松研究天青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孟玉松的不懈努力下,汝官瓷天青釉经过上千次的烧制,配方调到222号时,终于试制成功了。作为新一代汝瓷女传人,孟玉松成了汝州的名人。

1990年,孟玉松被任命为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总工程师,1993年,她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年,已经退休的孟玉松本应该安享天年,但她总舍不得心爱的汝瓷,并筹集8万余元建成了一个小型汝瓷厂,继续研究汝瓷。她把汝瓷的天青釉和她1998年研制成功的月白釉及最早研制出来的豆绿釉,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从造型和釉色的配制,各方面逐一推敲,并对照近年发现的清凉寺汝官瓷遗址的瓷片,重新进行研究探讨。在烧制过程中,孟玉松打破了过去汝官瓷开片不均,无层次感的旧状,经过近300次的亲手烧制,新的汝官瓷器的釉面上出现了柔和的层次感。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五十周年和大会堂落成四十周年珍品收藏。

1998年以来,汝州的汝瓷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一批民营汝瓷企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汝州市新的经济优势产业。汝瓷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换取了许多荣誉和奖励。汝瓷先后荣获首届国家轻工博览会金奖,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1988年9月,孟玉松凭着对恢复发展汝瓷作出的显著贡献,被推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第六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

河南汝州,西环路北段,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

经过21年的发展,如今玉松汝瓷已经成为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事活动高端礼品、中国当代十大名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河南省旅游局认定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河南省汝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依托单位,河南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汝瓷生产企业。

厂区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拥有“玉松”“中国青·玉涓”两个品牌,随着新厂入驻汝瓷产业园,玉松汝瓷已经成为汝州专业从事汝窑、汝瓷研究、宋代汝瓷复仿制品与工艺汝瓷设计生产的现代化企业。

如果说,当初接触汝瓷是一种机缘巧合的话,那么孟玉松用她45年的不懈追求,改变了她的从业态度,也让她重新审视和定义了汝州在陶瓷层面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离开了汝瓷,我什么都不是,我也许是退休的小老太太,或者是接送孙女、孙子上学下学的路人甲乙,是汝瓷改变了我的一生,和众多的工匠一样,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汝瓷工人。”这是孟玉松挂在嘴边的话。

她热爱汝瓷事业,喜欢那凝结着宋代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凝结着汝州的记忆泥与火凝练出来的温润色泽典雅汝窑瓷器。

当初举全家之力创办汝瓷企业,是她无法割舍与汝瓷的那种纯净的情怀,专情45年的她,凭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座巍巍殿堂。现在的玉松汝瓷,拥有国家级大师1人、省级大师5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2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造型100余种,数十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澳大利亚—中华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收藏。

一个人若能执着地干一件事,45年不变,难得!一个女人,她能把自己的最珍贵的45年献给一项事业,更为难得。孟玉松做到了,她用45年青春圆一梦,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汝瓷。作为中国汝瓷的一代工匠,75岁的她仍不满足,她说:“我的汝官瓷相比还没有尽善尽美,瓷胎与宋瓷相比薄度还有差距,我还要不断地改进,如果将来我研制的汝瓷真正达到宋代汝瓷的烧制水平,我就是死也无怨无悔。”

2017年6月17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B1报告厅。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汝窑生产六十周年,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汝瓷新生命,汝州新生活”主题论坛活动暨汝瓷公益展隆重开幕。

来自两岸及国际级文化大师、汝瓷手工艺大师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对话汝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在举办的高峰论坛上,76岁高龄的孟玉松发表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演讲,她《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引得了现场经久不断的掌声。

45年了,这弹指一挥间的45年,孟玉松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汝瓷,她的付出终于唤得了天地开眼。

半个多世纪来,孟玉松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为恢复汝瓷,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终于叩响汝窑那神圣的殿堂,向共和国总理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晴空万里,菊花飘香。

玉松汝瓷有限公司里,迎来尊贵的客人。

在接待大厅,赵炜和孟玉松两位老人愉快地回忆起了当时的会见情景……

赵炜挽着孟玉松的手深情地说,你还是当年那个勤奋执着的孟玉松,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仍在汝瓷世界里不断地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你还被评为国家级大师,对你这种在花甲之年,退而不休仍在为汝瓷的传承与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我很感动,希望你在做好汝瓷事业的同时多保重身体,多为汝瓷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使汝瓷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一辈子与汝瓷打交道,孟玉松对汝瓷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常说,“我一生研制汝瓷,汝瓷就是我幸福的源泉。我总感觉,当一个人把精力都用在做事上,生活自然就会很充实。后人不知我劳累,唯有汝瓷知我心。”

半生梦在汝窑中,这也许是孟玉松给社会和她自己的一种人生注解,回眸45年汝瓷人生,这部厚重的工匠故事,未完待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