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广成驿、广成关考证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4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2-25

汝州广成驿、广成关考证

关键字:考证
文/图郭鸿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老汝州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汝州西部轩辕黄帝时期有广成泽,汉代皇家辟为狩猎演兵的广成苑,史界几乎人人皆知。此广成泽和广成苑均与崆峒山广成子有关,知者甚多。但汉唐时期,汝州有朝廷所设的广成关和广成驿,却知者甚少。而广成关和广成驿具体位置在哪里,恐怕知者更少,甚至至今还有一些文人学者在苦心探访。

远眺崆峒山和相连的下鹳山

由于广成关是东汉时期京都洛阳有名的八大关之一,截至目前,函谷、伊阙、太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七关均有确切位置,唯广成关具体位置似乎还在探讨之中。所以近年来,洛阳、伊川、汝阳不少文史爱好者可谓苦心孤诣,倾注心血在勘察探寻。其实这个问题,笔者于本世纪初经过查阅史籍、到实地察访已心中有数。只是为了对历史负责,慎之又慎,没有公开自己的论断。近期又经过实地采访、踏勘,进一步证实了史籍的记载和自己的论证,自信无误,予以公开。

在临汝镇郝寨村采访村中老人

广成驿和广成关,顾名思义,肯定与广成泽相近。尤其与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崆峒山不远,这是此问题的前提。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载:“广成泽,一名黄陂,在州西四十里,周围百里。汉为广成苑,地有灌溉之利。”此述就把广成泽和广成苑讲清楚了。按此说法,广成泽的范围不仅限于汝州温泉镇大部和临汝镇一部,它包括汝阳内埠(旧属大安)、陶营以至伊川一部分。笔者实地考察走访,这些地方直到明初才被军队屯田开垦为耕地。如正德《汝州志·屯田》载:汝州西有“鹳山屯,地七十五亩。东响岗营,地四十八顷。”而汝阳县(旧伊阳县)则有“大安屯,地四十四顷。西响岗营,地一百十四顷。”这些屯田都是古广成苑内沼泽和近岸。那么,广成泽既然范围如此之大,广成关和广成驿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有人说在汝阳与伊川交界之石界岭,有人说在汝阳东的紫逻口。这些都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主观猜测和臆断。其实,只要认真查阅历史资料就不难发现,初唐时期的广成驿和东汉的广成关其实是一个地方,其具体位置就在汝州临汝镇境内的崆峒山下。

《全唐诗》中郑愔《贬降至汝州广成驿》诗:“近郊凭汝海,遐服指江干。尚忆趋朝贵,方知失路难。曙宫平乐远,秋泽广成寒。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这是唐景龙三年(709年)郑愔被贬放江州途中有感而发的诗。这里的“汝海”不是汝河,而是汝州本州的代称。这里的“江干”更不是汝江之岸,而是远隔千里的江州。此段诗的意思是:来到京都洛阳百里的汝州,因服罪要到远隔千里的江州去。平时总想着入朝为官的荣华和富贵,如今才体会出失去前程的艰难。离温暖舒心的宫院越来越远了,这秋天的广成泽已寒意凛冽。广成泽岸边的芦花白了,广成驿周围的梨树叶子在晚霞的映衬下一片丹红。从此段诗意可以看出,郑愔入住的广成驿就在汝州西部紧挨广成泽北侧的岸边。熟悉此处地形的人都会想到,这个地方只能是现临汝镇南四公里的崆峒山南侧。


砖拱石桥的桥基全用古石碑垒砌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塚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有记。”注意,这里的“下鹳山”就是崆峒山主峰西侧相连的两个小山包,附近村民所称的鹳山二架山三架山。上文是说古时这两个小山包上有“广成城”,还特意指出“有记”。

明正德《汝州志·古迹》载:“广成城,在崆峒山。相传轩辕时所筑,即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所。”此述证实,崆峒山上确有广成城。但“相传”却不可靠。因为轩辕黄帝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在崆峒山隐居修行的广成子更不会去建城。古史书《竹书纪年》载:“鲧始筑城。”就是说,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城是大禹的父亲鲧“始筑”的。那么,崆峒山上是否存在广成城?或者它周围是否存在过类似“城”的建筑,被后人误以为城?在走访中,有老人说,因古时崆峒山香火旺盛、香客太多,紧挨崆峒山下从东南到西北形成了一条商业街称太平街。现在那一带的耕地里还有大量的古砖碴碎瓦片,村民称那些地叫“瓦碴地”。笔者几次实地考察,证实老人所言瓦碴地不虚。但小小的崆峒山,只因庙里香火旺,就能在山下形成一条似城的商业街,怕是有点难以置信。如果说汉唐时的广成关广成驿在此,来往客商定然不少,生意人看准商机,在关门外、驿站旁设铺开店做生意,安全系数很高,久之成街倒是可信。

崆峒山下的“瓦碴地”

于是,笔者抓住正德《汝州志·山川》卷“崆峒山”条中的“有记”不放。这个“记”就是唐代汝州刺史卢贞的《广成宫记》。此记先是论证了汝州崆峒山是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然后叙述了在他倡导和表率下集资重修了广成子的庙殿。最后一段话揭开了广成关的神秘面纱。原文“旧记但以广成子为仙者,又不证崆峒之地,知有关焉,故复建此铭揭于西序。”谢天谢地,广成关真的就在这里。卢刺史把自己的考证和重修庙宇之事不仅写成文,还刻诸贞珉。但他没有把碑竖在崆峒山上,而是竖立在崆峒山西侧的汉广成关遗址处。这个遗址就在“下鹳山”,就是现今周围村民所称的二架山三架山的“广成城”。

张春广在“瓦碴地”讲述太平街走向

临汝镇冯店村北的砖拱石桥


本月初,笔者再次到崆峒山周围走访,经人指点,找到了菜园村70多岁的张春广先生,张先生虽然识字不多,但热心于古迹探究和文物保护。他曾自费聘请洛阳民间考古队,用洛阳铲在崆峒山西侧的二架山三架山探查,发现地下一米左右即有三四道汉砖铺设的甬路。他自认为很可能是汉代的庙院和塔基。笔者当即纠正他说,不是庙院,是汉代的广成关,唐代的广成驿。所谓的塔基应是关口门柱基。他说,几年前他把勘探的情况凭自己想象绘成了图,交给了市文物局的负责人。他带我又到“瓦碴地”转了一圈,讲了传说中的“太平街”走向,又讲了他小时候在崆峒山上所见的很多修庙碑和山下纪念摆渡的“艄公碑”。这些“艄公碑”说明汉唐时崆峒山南面的广成泽水还很大,南北通行必须船渡。他还说,山上山下的很多石碑都被拉到临汝镇的冯店村建石桥了。笔者随即到冯店那座砖拱石桥察看,果然属实。三孔石桥基部全是石碑垒砌,一孔桥洞下不知何时冲出一块石头(笔者怀疑是有人从桥底撬出来弄断的石碑),翻开一看,上面还有落款“大清光绪”和两个“故儒”大字清晰显现,应是清代大户墓碑。可见这座石桥简直就是一部崆峒山的史书。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