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融媒体中心通讯员陈素贞
古朴的田村
部分寨墙已坍塌
一部分完好的寨墙
鸟瞰田庄
村中老人讲述石寨的故事
村民走过狭窄的巷道
田庄位于蟒川镇西南,庄子北面有一座百年老寨。
寨子具体建造的时间,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篆刻碑文,所以,只能从村中老人的回忆中,了解到寨子是在百余年前,由村民自发修建的。据村民讲述,当年寨子初建时,恰逢村中一户人家喜添男丁,于是给孩子起名“寨娃”以作纪念。此人虽已故去,但如活到今日,应是百岁老人,故而推断此寨大约建在百年之前。这个时间也和老人口中所说的“当时土匪到处祸害百姓,看到附近村子都建寨子了,就也想修建一座寨子来保护村民”相吻合。
建寨最初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日益猖獗的匪患,二是为了阻挡冬日西北风的肆虐。
当时村中基本由乔、王、刘、张四大姓组成,人口也就五六十口人。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同意围绕村庄修建寨子,并推举德高望重的乔夏娃做领头人。
为了能够顺利将寨子建成,当时的村民还制定了几项措施:首先,全村不分老少,全部参加修建寨子,所有出工人员按“出工计分”来推算。如有车辆、牛等参加,也算一个工。其次,修建寨子所用的石块全部就地取材。从寨子四周往外扩散,一家不隔,将坡地、梯田所有石头砌成的石堰、田埂全部拆除,拉回村子修建寨墙。
由于当时村中人口太少,且少富裕大户资助,人力和物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匮乏,故而建造寨子时,寨墙没有像别的寨子那样用灰浆等粘合剂将石块粘合在一起,而是直接将石块一层层“干茬”交错垒放起来。好在当地的石头基本上属于青石和“灰包石”,这两种石头,表面平整有层次,很容易平稳摞在一起。
寨墙分内外墙,高约三米多,底部宽约两米。和其他寨子一样,外墙阻挡土匪,内墙低矮一些,上面留有尺余平台,供平时巡夜打更所用。如有土匪攻寨,人站在内墙上,正好可以通过垛口射杀来犯者。
寨子南面,有石寨唯一的寨门。寨门口两侧的寨墙高且厚,顶层用木板架梁、铺板,上部建有两小间房舍。房子前后墙上有瞭望孔、射击孔等,平时供值更者居住,战争时可做瞭望所用。两侧留有出口,有倚靠着墙垛垒砌的石头台阶可供上下出入。
寨门是两扇五六厘米厚的木板,上面镶嵌着很多铜钉。寨门最初保存完整。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有村民在西沟西南角凿井,因井口较大,便将寨门卸下,拉过去用作棚顶支撑。结果,井塌了,两扇门板也被埋在了里面。
寨子建成后,村民轮流日夜打更值夜,以保村庄安全。
寨子的寨墙虽然比较简陋,但是在那冷兵器年代,这个高耸的寨墙还是起到了很大的防护作用,不但挡住了呼啸肆虐的西北风,还阻挡住了散兵游勇土匪们的骚扰。
据村民回忆,有一年秋天,一股土匪来寨子骚扰,几次从南寨门口进攻都被打回去了。后来,土匪想出一个办法,大队人马守候在南寨门口,派人绕到寨子北面,隔着墙扔进去一个土制炸弹。受惊吓的村民慌乱中纷纷涌向南寨门口,准备打开寨门往外逃。幸亏有年长者看出其中的蹊跷,阻止了大家,才使得村子幸免于难。
寨内面积约三四十亩,中间有十字相交两条路,大致将其分为四部分,另有巷道蜿蜒曲折,狭窄而漫长。乔姓人大都住在西北侧,王姓人大多在寨门口附近,西南则大多住着刘姓人,张姓人居住较为分散。
寨子建成时,田庄所有的村民都在寨子里居住。解放后,随着村中人口逐年增长,有限的居住空间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1958年,有两家先后搬出,在寨子南面盖了两处宅院,随后几年,又有多家村民陆续迁出寨子。时至今日,寨子里面仍有十来家人居住。
随着时光流逝,当初为一方村民遮风挡雨的高大寨墙已残破不堪,且许多地方也已坍塌损坏,但那斑驳陆离的古朴石墙,带着饱经沧桑的沉静,依旧呈现一种古今交融的迷人情调,使人为之陶醉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