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就是湖浪山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3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2-15

汝坟就是湖浪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郭鸿志

作者在当地采访村民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优美的诗歌叫《汝坟》。这是一首出自古代汝州人的诗歌,传承千年仍让汝州人为之自豪。该诗韵律就像如今的汝州人一样干脆利落,直白而不绕弯,深情而不做作。诗体押韵合辙,层次分明,意境递进,久品有味。

读过此诗的人都知道,“汝坟”既是诗名也是地名,历来的解释都说是汝河岸的高地,或者干脆说是汝河的堤岸。古汝河自发源地到汇入淮河,全长近500公里,按现代的行政区划,它流经十来个县市。不用多想,过去对汝坟的解释大多片面,或者笼统,不得要领。

20多年来,笔者在研究汝州与宝丰交界的湖浪山(虎狼爬岭)的过程中,曾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坟的繁体字为“墳”。古时“墳”“濆”“噴”通用,后来汉字逐步规范,把大水冲起的大浪写作濆,此濆为多音字,一念“fén”,指水涯,一念“pēn”,指喷涌;把大浪冲积起的高地、丘陵写作“墳”;把从嘴里猛然喷吐或地下泉口涌出水或泥沙的现象称为“噴”。所以,“墳”实为“濆”和“噴”的综合演变,有“汝墳”应先有“汝濆”。

《史记·礼书第一》正义:“《括地志》云,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濆水。《尔雅》云,河有澭、济有濋、江有沱、汉有潜、汝有濆,亦汝之别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汝水自汝州至郾城这一段又名濆水。为什么呢?原来上古黄河有一段因壅滞不畅而称澭水;济河有一段因漫漶四溢而称濋水;长江有一段水流湍急旋涡很多而称沱江;汉江有一段因与地下河相通,历史上多次出现水下潜致江水断流,故又称潜江。而汝水汝州段上古称汝海,说明水很浩瀚。这么大的水从哪里来呢?原来上古时,汝水上游的伊水和汝水两条河流都东流倾泄至汝州境,当遇到女娲时期“遮天蔽日”和尧舜时“怀山襄陵”的大洪水时,自西北而来的大洪水被嵩山遮挡,翻过箕山冲进汝海,激起滔天大浪,所以这一段汝水也曾被称濆水。

《辞海》:“濆,涌也。濆薄,谓涌出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郭璞《江赋》:渨灅濆瀑,皆波浪回旋,濆涌而起之貌也。”这段话解释了“濆”字的意思,就是喷涌沸腾的大浪。

再查“墳”字。《辞海》中“墳”的意思一是土之高者曰墳,二是水之涯曰墳,三是大也。综合意思是,墳者,大水冲积起来的岸边高地或丘陵。

那么,古汝水从发源地伏牛山直到汇颖入淮,只有汝州境内一段古称汝海,而汝海南岸的虎狼爬岭元代之前称湖浪山,即湖海中腾起的大浪冲积起来的山岭。

关于汝水在汝州之地汇聚成湖海,历史资料多有记述。明万历《汝州志·图考》载:“方应选曰:汝,旧号汝海。当尧水时,茫茫巨浸,乌睹汝墳哉。自禹凿伊阙,决使入河,始成大陆。”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桥梁》载:“昔,汝以海称,其巨浸洪波,无异于泽国也。自禹辟龙门导源,天息水始归壑,庆安澜矣。”这两段话讲得很清楚,上古时,汝水和伊水同注汝州之地,汝州东部纸坊镇长阜街一带是连接南北两山的土岭,拦截大水成湖海,故称汝海。后来,大禹治水在上游劈开龙门山(今香山伊阙),把伊水疏流向北入黄河,老汝州之地只剩发源于天息山的汝水,汝州汝水两岸才露出陆地来。但后世的文化名人们还用汝海代指汝州。

初唐诗人郑愔在《贬降至汝州广成驿》一诗中,有“近郊凭汝海,遐服指江干,尚忆趋朝贵,方知失路难。曙宫平乐远,秋泽广成寒。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广成驿就在今汝州临汝镇与汝阳搭界,古道在此设有驿站。知识渊博的郑愔途经这里,留宿广成驿,看到白花花的芦苇荡和暮色中红彤彤的梨树叶,自然想起上古汝海的样子,完全在情理之中。

唐代诗仙李白从汝州回洛阳途经龙门,晚上住在香山寺,还对汝海恋恋不舍。他在《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一诗中写道:“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这里他把汝海直接代表了汝州,可见汝海不是汝州人自吹的。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在《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中写道:“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可垂涕……”可见,苏轼对汝州曾是汝海也是认同的。

汝海南岸的虎狼爬岭,元代以前称湖浪山,直到清代官府和民间都还保留着这个称号。这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山岭表面被1-5米厚的卵石泥沙所覆盖,这些卵石泥沙与今汝河底部的沙石完全一致。显然是汝海中腾起的大浪摧卷上来的东西。那么,湖浪山与汝墳又是什么关系呢?

笔者为此费了一番功夫。从民间搜访得到的蛛丝马迹,到遍寻史书资料,一个上古直到轩辕黄帝时期存在的古部落名字成了突破口。古史书《世本》和《竹书纪年》都有记载:“颛顼帝娶滕墳氏女娽为妻。”这个“滕墳”既是氏族名,又是地名。“滕”字古文解释为“水向上腾涌。”古代沸腾的“腾”,必须写作“滕”,不能用“腾”,后来逐渐通用,以致近代以来几乎被“腾”取代。文字大家许慎《说文解字》:“滕,水超涌也。”顾名思义,“滕墳”就是湖海中滕起大浪摧卷沙石堆集的高地。不用过多解释,它与汝州的湖浪山是同义同域的名称。汝州之汝来自汝水,而汝水之汝源自女娲。《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是称女皇,其后皆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皆其后也。”湖南长沙战国遗址出土的《楚帛书》载:伏羲女皇“居汝水测风雨”。说明了女娲在此水两岸生活后,此水才有了“女水”的称谓。因女水是大水,有了文字之后,后人才在女旁添水成了汝。那么,女娲的领地滕墳,被后人称“女墳”“汝墳”也就顺理成章了。何况还有颛顼帝娶的滕墳氏还叫女娽,就是“其后皆女氏”的女娲后裔也毋庸置疑了。

汝墳出自汝海,它与汝海同样有名。尤其唐代以后,不少文人学士不仅用汝海代指汝州,还直接以汝墳代指汝州。如唐代诗人孟浩然《行至汝墳寄卢征君》诗:“行行憩余驾,依然见汝墳,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能西望洛川、北瞻嵩岳的地方,只有汝州。曾一度寓居汝州唐代诗人祖咏,在他的《汝墳别业》诗中写道:“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墳……”也是以汝墳代指汝州。也正为此,关于汝墳的具体位置,就有人说整个汝州两山一川都是汝墳,表现突出者万历汝州志竟绘出一张《汝墳图》,即是汝州整个两山一川,不过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即指此图毫无根据。还有人说北齐时属汝州管辖的叶县西南部就称汝墳县,汝墳应包括叶县等。笔者认为,那都是缺乏研究的说辞。其实,只要多看点历史资料,多费点心思就不难发现,汝墳就是古滕墳,后湖浪山,现虎狼爬岭。

清初汝州名贤编辑的《风穴志》中,郏县文人聂宪《游风穴寺》诗:“崱屴连嵩岳,坡陀带汝墳。”是说风穴寺背靠嵩箕,前边起伏绵延连带着汝墳。不难看出,这是指的汝河南岸的湖浪山。同时期的汝州名人任枫在《风穴寺夜雨》诗中说:“梵宇萧然对汝墳,同来信宿有庞君。”也是说汝墳在风穴山的南面。如果这些还不够明确,那么,乾隆年间领衔编纂《汝州续志》的州守宋名立,写的诗并序及汝州乡贤附和应对的诗文就更清楚了。他的《渠成行》说:“余蒞汝三月,何敢惮劳?循行阡陌,问民生疾苦,日夕不遑。州治旧有军屯,与宝丰民田犬牙交错,不下数百顷。一遇积雨,弥望汪洋。余周视其形,非大为疏泻不可……”此序言一看就知说的是湖浪山。接着是诗:“天时不可测,地利不可弃。瘠土为沃土,人力所能致。汝宝壤相错,民屯多洼地。夏秋遇淫霖,汪洋渺无际。”

随从的汝州名贤屈启贤附和《前题》:“汝东南屯地卑洳,非开渠受水无以渲泄。奈畎浍沟洫之政缺焉,弗讲,幸逢宋公祖牧汝,循行周视,恻然悯之,劝谕开渠……”

另一随从乡贤王敦纪和前韵而诗曰:“汝墳本沃壤,愚氓多委弃,天灾亦何常,挽回力可致,东南接父城,积年成废地。淫霖屡肆虐,泛涨无涯际,禾稼付东流,痛心阴阳戾……”

汝州与宝丰交界的湖浪山,北宋南逃后人口绝迹,唯虎狼当道。所以元代以后被人讹称为虎狼山、虎狼爬岭。明朝建立,调军队驻守屯田。时有七十二营盘之说。仅湖浪山周围就有属汝州的季营、长营、岳旗营、杨旗营、吴营,属宝丰境的魔冢营、军营、周营、孙官营、苇子营、大营等。

所以,汝墳就是湖浪山,西周时期那个聪明勤劳的女子就是在湖浪山上借砍柴而约会情人,相互勉励又写出《汝墳三章》诗歌的。

作者出版的《走进湖浪山———汝州虎狼爬岭初探》

没人怀疑湖浪山上的这些沙石是大洪水时代从汝海中冲积上来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