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能素质保障合法权益我市全力打造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2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2-01

我市全力打造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护士站

近年来,市卫健委高度重视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全面整合医疗资源,借助市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龙头优势,围绕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急救中心,开展专科建设,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不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推动建立合理有序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模式;加快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急诊信息共享机制,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不断提升重大急性疾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为全市群众健康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长期以来急诊科的功能只是医院的中转站,病人看完病就转入住院。直到今年5月25日,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正式成立,急诊科终于从简单的中转功能成长为具有急危重症患者全方位紧急救护能力的现代化“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患者提供急诊救治服务。

亮点一:注重“人才建设”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作为我市以及豫西地区唯一一家集急危重症为一体的综合救治中心,该院危急重症医学中心成立后,一直秉承党建引领的宗旨,以党建促全院各项业务发展。

据了解,危急重症医学中心拥有优秀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急救诊疗设备,具有一流的应对和抢救突发事件能力。融合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等功能于一身,下设急诊内外科门诊、急诊留观、急诊内科病区、急诊外科病区、EI CU病区等,优化急危重症急救分级分层响应,建立流畅、无缝的绿色通道,可以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形成独特步调紧凑的医疗诊治体系。

“每当通过努力将一名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时,那种喜悦真的无法言说。因此在这个岗位上班的医务人员,必须心中有份热爱和执著。”该中心书记刘彦青颇有感触地说:“可谓是高门槛、高负荷、高挑战,同时也特别有成就感。”

人才建设是各行各业的核心内容,医疗机构更是如此。在技术能力方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的医生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还要有独立完成心肺复苏、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置管技术等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

该中心成立后,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致力提升人才建设成效。目前,该中心共有105人。25名医生中,医学硕士3人,副主任医师3人;护理人员69人,其中主管护师18人。另外,还配有驾驶员11人。在人才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该中心相继开展了体外膜肺氧合(ECM O)、骨髓腔输液技术(I O)、纤支镜技术、血液灌流技术、气管插管术、经皮气管切开术、彩超引导下深静脉置管术、美容缝合术、烧伤修复术、断指再植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内血肿清除术等技术。真正实现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紧急手术/重症监护的无缝隙一体化救治,抢救成功率达98%。

刘彦青讲述了一个近期抢救的成功案例:大约一个月前的下午,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锻炼身体时突然感到心口难受,呼吸困难,回家休息后仍觉胸闷不适。晚上10点,老人与家人来到医院,在挂号时突然倒地,神志不清,心跳呼吸骤停。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医护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展开一系列急救措施,进行抢救。经过医护人员近两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凌晨12点左右,病人有了自主呼吸和心跳,但生命体征仍不稳定。为给病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在与家属沟通后,中心人员迅速为病人实施了ECM O,后又经过了近10天的精心救治,病人终于转危为安,意识完全清醒,出院后几乎没有任何后遗症。

亮点二:打造优越环境提供一站式急诊服务

“作为县级市综合医院,接诊的患者都是基层老百姓,能让患者不出市就能看好病,这不仅是医者的责任,更是一项民生事业。”

在该院党委书记胡现增看来,这是近年来该院持续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的不变动力。为此,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河南省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执行,注重患者质量安全管理与人才建设,并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探索实施,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升医院急危重症救

治能力。

“急危重症医学中心从建设之初就特别侧重就医环境和急诊患者的就诊流程,所以我们完善中心内各个诊室设置,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省去病人来回往返穿梭的不便,让病人一进中心就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急诊一站式服务,有效节约了医生抢救患者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胡现增说。

目前,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共设置床位80多张,其中抢救室床位8张、急诊内科病区床位11张、急诊外科病区床位25张,留观病区床位20张,EI CU病区床位15张,输液椅10张。另外,该中心还购置了加温快速输液装置,自动心肺复苏机,骨髓腔输液装置,床旁凝血功能测定仪、输液泵微量泵、双向除颤仪、洗胃机等设备。这些配置和设备为各类重症患者提供抢救和全面的生命支持,也为患者病情的精细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保证。

“我相信你们!”“我们不转医院。”“我们不转科室。”……如今在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90%的病人不出中心便能获得满意的救治,团队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获得了我市及周边患者的普遍认可。

亮点三:优化急救流程三大中心筑就基石

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参照河南省先进的急诊流程设置,以卒中、胸痛、创伤三大中心为平台,集多学科联合优势为一体,将院前救治、院内抢救和严重创伤救治无缝衔接,打造完整、快捷、高效的绿色生命通道。

作为首批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该院卒中中心设有24h卒中团队值班,开启一键启动并联抢救模式,以国内外高标准力推脑卒中介入治疗为契机,不断优化急诊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绿色通道流程,完善脑卒中绿色通道质量管理体系,缩短了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脑血管有效开通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得到快速而科学的诊治。2019年以来,卒中中心动脉取栓溶栓38例、支架植入43例动脉瘤栓塞51例;2020年至今,共溶栓135例,溶栓时间(DN T)由原来的45.3分钟降至21.2分钟。近几个月全国脑防委排名均在全国百强之内,分别为59名、22名、62名、56名和35名。

今年11月,该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胸痛中心总部规划,推进网络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创建工作。对卫生院医护人员进行深化培训,指导流程图及院内指引标识制作。规范网络卫生院急性胸痛救治,将胸痛救治时间前移至卫生院,打通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近一年来,该院共收治急性胸痛患者1282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446例,主动脉夹层9例;进行急诊介入手术99例,全部介入手术239例。

创伤中心成立于2019年8月,由院前急诊、急诊抢救、专科救治三个团队组成。中心与辖区内7家合作卫生院签订协议,建立创伤患者的转诊、预警等机制。组织多发伤救治演练3次,群体伤救治演练4次,检验应对群体伤现场分拣、院内组织会诊等能力。院前院内创伤救治团队通过建立创伤预警救治群,使患者信息及时通过网络传递,院内各科室间通过对讲机一键启动救治团队,缩短救治时间,2019年8月至今年10月,创伤中心共收治创伤患者3329人次,其中危重创伤患者309例次。

亮点四:多科协同“作战”为生命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旧模式下的急诊服务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急诊人员以内科为主,创伤急救仍靠各专科会诊,对一些病情复杂多变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科室之间的互相推诿,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治时间。

而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借助医院各科综合实力强大的特点,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和一体化协同救治来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阵地”。比如,针对“时间等同于生命”的卒中病人,该院制定了卒中中心救治流程,成立神经介入小组和溶栓小组,24小时值班,患者只要符合条件立即第一时间实施溶栓或取栓治疗,最大限度争取治疗的“黄金时间”。

据统计,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成立仅半年,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就高达100多例。创伤外科手术量超过80台次。更“牛”的是,救护车可以直接停放在综合楼门口的急危重症医学中心,让很多重症患者减少了反复上下车以及上下担架的颠簸,人性化的安排让患者减少了很多痛苦,也避免了二次创伤。“针对心脏、呼吸停掉的危重病人,抢救床都可以跟着患者移动,避免了过床带来的风险。”刘彦青说。

合理的布局,功能健全的硬件设备,超前的理念,该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改变了传统的急救观念,让“时间等同于生命”真正体现在诊疗中。

不仅如此,该院还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建立互联智慧学科共建体系,开展“空中120”救援,实现航空与医疗各司其职、无缝对接,开辟汝州“陆空一体、全域覆盖”的紧急医学救援新时代。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构建完善的急危重症救治急救网络,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卒中、胸痛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全市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让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为我市及周边市民的生命健康开启生命安全保护屏障。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晓伟 通讯员 张乐乐 王文璐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