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晨(右)与脱贫户郭君连商谈养羊产业发展
刘晓晨,一名坚守教育战线20余载的“老兵”,2018年,他主动请缨,毅然选择到寄料镇磨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扎根这个贫困山村,创思路、拓渠道、谋发展,自此开启了他与磨石村的“蝶变”之路……
父老乡亲的贴心人
改善山村出行条件。初到磨石,雨后泥泞的道路揪住了他的心,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与村民外出就医让他感到担忧。他下定决心要帮父老乡亲们在村中修一条水泥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成为他修路的起点,他立即与村“两委”沟通,向镇政府和局党组汇报,争取扶贫资金49.12万元,从立项到实施、完工,不到两个月时间,修建了一条水泥路,最终打通了村民上学、就医、外出务工、生产生活的道路,全村群众“走出去”不再是一件难事。
助力山村娃娃蜕变。走出大山,领略外面的精彩世界是山里孩子们的梦想。他坚持走在“扶智”道路上,先后争取88万元扩建翻新教学楼和营养餐厅,19.6万元建设“一校带多校在线同步互动课堂”信息化教育平台,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让村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县城孩子们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他是驻村第一书记,更是一名教育人,确保任何一个适龄儿童有学上是他的初心与使命。2018年以来,他与汝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持续沟通协调,成功设立磨石村新入学大学生助学项目。两年以来,共计17名新入学大学生享受每人2000元的捐助。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入学大学生代表卢印龙满含热泪地说:“感谢市教体局及驻村工作队和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使我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圆了我们的大学梦。今后,我们将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担当责任,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产业脱贫的领路人
磨石村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找到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刘晓晨入村后,一直想寻找一个能致富、可持续的农业特色项目,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探索发展“托管代养分红”养殖产业。从入村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用双脚丈量磨石的每一寸土地,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山村农民有养牛羊的传统,但经济紧张、又怕养不好赔钱,也不敢发展养殖。他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金融扶贫贷款,聘请畜牧专家进行养殖技术讲解,增加贫困户养殖信心,解后顾之忧。“女羊倌”郭君连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修建了7间羊舍,由原来的15只羊发展到130只羊,配备了料槽、自动加湿拌料机,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仅2019年磨石村就有17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2019年底,他与村“两委”统筹协调养殖大户与缺乏劳动力或技术的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积极探索由养殖大户“托管代养”,为不具备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养殖增收机会,实现双赢。目前,全村共有40户群众,参与发展牛、羊、猪等养殖项目,拓宽了增收渠道,推动形成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
探索“集体+农户”种植模式。2019年年初,他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最终敲定引入易种植、见效快的杭白菊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帮助村“两委”采取“集体+农户”模式流转土地55亩种植杭白菊。9月份杭白菊进入盛花期后,他变身“第一书记售货员”,利用微信平台、上门推销等方式为优质杭白菊打开销路,并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聘请专业人员烘干制作杭白菊花茶,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市教育系统也积极响应消费扶贫号召,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杭白菊花茶销售额达四万余元,助推磨石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
2018年以来,磨石村慢慢由偏远小山村变为全市第一批脱贫攻坚“放心村”。2019年年底,磨石村实现“一低五有六通”达标,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2019年年底剩余未脱贫人口9户21人均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年人均收入达到7900元以上,全部达到2020年度脱贫收入标准(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通过村级民主评议、核实认可、“两公示一公告”等程序,圆满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群众出行,孩子求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不再是一件难事,磨石村正在向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前行。
在磨石山村美丽“蝶变”的过程中,刘晓晨也在发生着“蝶变”,从文弱书生“蝶变”为田间汉子,用脚步丈量磨石村的每一寸土地,解农民之所忧之所想;他化身多重身份,既是教育人、驻村第一书记,又是售货员、调查员等;他着力补短板,开拓思路,助推集体经济,在磨石贫瘠的土地上盛开了致富花———杭白菊;他积极谋发展,因地制宜,采取“村集体+农户”种植模式,探索“托管代养分红”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刘晓晨用真心换取真情,用实干砥砺前行,全力以赴帮民富、解民困,做到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人。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